多得電影如《穿Prada的惡魔》(2006)和《潮拜購物狂》(2009),時裝編輯的工作逐漸獲得注視,熱潮更一發不可收拾。連鎖效應引致時裝紀錄片的興起,包括回應《穿Prada的惡魔》的《The September Issue》、為慶祝《Vogue》100週年,HBO的出品《Vogue:The Editor’s Eye》、講述年度盛事Met Gala的《The First Monday in May》,及兒子講述亡母生平——意大利版《Vogue》的傳奇總編Franca Sozzani的一生:《Franca: Chaos and Creation》。
很多人認為時裝編輯的工作只是挑選衣服,拍攝時裝故事。這種認知是沒錯的,但是很多人也忽略了,原來一套服飾選得好,一輯故事做得好,對世界的影響力不比電影和文學少。近日前《Vogue》創作總監Grace Coddington接受Models.com訪問,如數家珍談起自己的經典作品,如《Alice In The Wonderland》,請來一眾時裝設計師,如Karl Lagerfeld、Viktor & Rolf、Donatella Versace等以「愛麗絲」主題,為《Vogue》特定設計Haute Couture服裝,並粉墨登場,化身成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由傳奇女攝影師Annie Leibovitz掌鏡,拍攝為期10日。
可是她隨即補充:「現時是沒可能再拍攝這些以童話為本的時裝故事,因為沒有願意投放大量資金在時裝拍攝上」其實,每個年代的時裝均反映了人類習性的改變,像是1980年代職業女性冒起,女性闊肩西裝稱霸了一個年代,千禧後街頭風格接棒,主張舒適和實用。不同年代的時裝編輯,也獲得一張front row seat ticket觀看年代變化,時裝產業由不惜工本營造「美夢」,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住,推銷奢侈品,但近年來,時裝已由一種文化,延伸成一種工業。凡是一種文化變成產業,像小說,像電影,商業考慮定必趕絕行業的創意和藝術性,所以經典的影像、設計,均可一不可再。
因此,時裝編輯的工作看似挑選衣服,但是他們的工作也有新聞價值,以美麗影像反映不同年代的追求和轉變。以下這五本與《Vogue》歷代編輯相關的書籍,十分值得時裝迷參考,反思時裝的歷史和人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