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Different

到訪當日,位於荷李活道的Villepin Gallery進入最後準備階段,畫廊到處擺放着趙無極的作品;當然都是出自Arthur與父親Dominique的收藏。畫廊共有三層,到步沒多久,Arthur邀請我到頂層的一個暗黑小房間,「這是許多人都沒見過的趙無極。」說着,他指着牆上一幅看起來如此不起眼的草圖。「趙無極初到歐洲時,總會隨身帶着一本小記事簿,並畫下所見所感。他不斷的畫,畫了許多許多草圖;此後,他就再沒有畫過任何類似的東西了。」接下來的15分鐘,Arthur為每一件作品講解來由、意義與背後的趣事,投入程度,甚至有一點旁若無人。

在香港工作、居住已十年的Arthur,名字對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父親Dominique de Villepin是前法國總理,母親是位雕塑家,而姊姊 Marie de Villepin 則是模特兒與演員。難怪問到他對藝術的熱情之始,總是難以找到正式的起點。「我想一切都是隨年月累積的。從小在家中的藝術氛圍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從母親、姊姊身上看到,她們必須要將所思所想,通過藝術表達出來,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由於父親的職業關係(當時其父親是法國外交官),Arthur擁有與別不同的童年。在美國華盛頓出生、長大後移居印度新德里,後來回到「家鄉」法國升學的他,卻感到格格不入。「我從印度的熱情狂放,回到嚴謹、處處講規矩的法國,當時的我十分不適應。於是我習慣了在腦海中建構一個虛擬的世界,算是一種逃離。也許因為這樣,我從來不是最好的學生,因為我太喜歡發夢。」卻因為在現有規限中尋找出口的練習,讓Arthur初次感受到 “be different” 的重要。「與別不同需要勇氣,但也正因為這種不同,才能創出一條新的道路。」

畫廊用上了法式maison的格局,鼓勵觀眾與作品能夠建立更親密、深入的連結。 Zao Wou-Ki, (Left to right) Sans titre (Funérailles), 1949; 25.03.2004, 2004; 22.11.2002-10.12.2003, 2002-2003
Zao Wou-Ki, ST aqua (2007-11) Gaudigny, 2007
Zao Wou-Ki, (Left to right) Le vert caresse l’orange, 2005 Funérailles, 1949 25.03.2004, 2004 Sans Titre, 1986
畫廊用上了法式maison的格局,鼓勵觀眾與作品能夠建立更親密、深入的連結。 Zao Wou-Ki, (Left to right) Sans titre (Funérailles), 1949; 25.03.2004, 2004; 22.11.2002-10.12.2003, 2002-2003
Zao Wou-Ki, ST aqua (2007-11) Gaudigny, 2007
Zao Wou-Ki, (Left to right) Le vert caresse l’orange, 2005 Funérailles, 1949 25.03.2004, 2004 Sans Titre, 1986
1 / 3

而選擇在香港落地生根,也不是為了「擺脫父蔭」這麼簡單。「20歲出頭時我一個人到南美旅行,久而久之你會習慣相信直覺,引領你去做所有決定。我記得當時第一次踏足香港,直覺第一時間告訴我:這便是家了。我徹底地愛上這城市的節奏,友善的人們,最重要的,是城市給予你的無限可能。無論你來自哪裏、想做甚麼,只要肯付出就一定能實現。」當年才22歲的Arthur走進銀行講解他的未來商業大計,一留就是十年。幾年前創立的Art de Vivre Group,正是實現他結合藝術與生活品味的理念。至於畫廊,則是這些年經驗累積下來,自然而然的一步。「過去幾年香港的藝術氣氛越來越活躍,尤其在私人收藏及商業買賣上。我有感在一買一賣之間,可以多一些靈魂。」

Arthur一家熱愛藝術,這次與 父親聯手打造 Villepin畫廊,首次展覽與一家人聯繫至深的趙無極為主角。
Arthur一家熱愛藝術,這次與 父親聯手打造 Villepin畫廊,首次展覽與一家人聯繫至深的趙無極為主角。
1 / 2

The Quiet Master 

為冰冷的商業世界添加溫度,最好的方法固然從情感入手。讓Arthur童年與別不同的,還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名字——趙無極與Villepin一家的友誼始於2002年,當時朱鎔基以中國國務院總理身份到訪法國,在一場晚宴中,趙無極為菜單封面創作了一幅作品。Arthur的父母與趙無極一見如故,後來更以該作品相贈,從此開展了雙方深厚的友誼,兩家人共同度過了不少溫馨難忘的時光。「記得從前我們常常會相約一起到南法度假,一邊聽着蕭邦的鋼琴作品,一邊看着眼前一望無際的薰衣草,這是我對夏天最深刻的記憶。」

說趙無極是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絕對不為過。1940年代於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後前往巴黎深造,其時作品已被畢加索及Joan Miró等大師賞識。承接後印象派大師如Henri Matisse、Paul Cézanne的影響,結合杭州學習期間接觸中國水墨和美術的歷史傳統,發展出自成一格的抽象表現主義。筆下的畫像每每徜徉於山水世界,恍如通向蒼穹之境,以光來探索世界的本質。後期作品更加把傳統的中國書畫筆法與西方的抽象主義合而為一,以畫作觀照凡世眾象與神聖萬有。

對Arthur來說,趙無極固然是一位藝術大師;但對他影響更深的,卻是對方發自生命的創造力。「他的確是位偉大的藝術家,但讓我最難忘的,卻是他同時由身至心感受生命、喜悅的能力。他來自中國,來到歐洲後四處遊歷吸收藝術養分,後來他與Pier Surach一同前往美國,每趟旅程他都把所見所聞、學習到的新事物,融會到自身的風格中;他從沒排斥異國文化,也沒有因此而抹煞自己,反而將不同流派的文化特色融會、擴張,令創作更豐富、更包容。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點點這種大同的精神,你說世界會變得多美好。」

趙無極與Villepin一家共同渡過了許多難忘時光。
趙無極的創作與人生態度,對年紀輕輕的Arthur影響至深。
趙無極的創作與人生態度,對年紀輕輕的Arthur影響至深。
趙無極與Villepin一家共同渡過了許多難忘時光。
趙無極的創作與人生態度,對年紀輕輕的Arthur影響至深。
趙無極的創作與人生態度,對年紀輕輕的Arthur影響至深。
1 / 3

The Light Within

作品擁有深遠的藝術意義,同時也在國際拍賣平台上屢創成交價新高;而這也是認識「大師級」藝術的一大障礙。「這次展覽的編排,我決定用上非常情緒主導的取向;與其陳列『名作』,我更希望展現趙無極親密、鮮為人知的一面。」畫廊的二樓本來計劃放置幾幅大型畫作,後來經過深思,Arthur決定更改為展出較細小的水彩作品。「水彩對趙無極有着不一樣的意義。晚年時他已經很少創作,我記得父母常常會相約他與妻子到我們的家午飯,一次他帶來了水彩畫具,午飯後他竟然開始坐在花園中作畫;那次之後,他畫下了許多水彩畫,就似是重新與大自然連結一樣:畫面來自他的回憶,而光與影源於他的內在。」

順理成章,這次被挑選展出的作品都充滿着情感記憶;這也將是Villepin畫廊希望在香港藝術圈中填充的一小塊。「這些年收藏藝術的經驗累積之下,的確改變了我對藝術的看法;藏品不應只反映價值,還是一種個人成長的見證,從中看出一個人如何慢慢建立在藝術、甚至在世界的位置。」畫廊用上了法式maison的格局,也是為了鼓勵觀眾與作品能夠建立更親密、深入的連結。「從前我每回到巴黎都會想爭取時間看盡所有新展覽,對上一次我卻只到了幾家畫廊,甚至重回其中一個展覽再一次感受作品。我希望這裏能夠成為讓觀眾專心看畫,與藝術建立個人連結的空間。」

Zao Wou-Ki, 03.06.70, 1970
Zao Wou-Ki, Sans titre (Funérailles), 1949
Zao Wou-Ki, 03.06.70, 1970
Zao Wou-Ki, Sans titre (Funérailles), 1949
1 / 4

Zao Wou-Ki: Friendship & Reconciliation
趙無極:友誼與融和
展期:即日至2020年9月
地點:Villepin, G-2/F, 53-55
Hollywood Road Cen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