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與警匪片的關係,就如港幣與美元掛鉤般根深蒂固。可是近年香港電影市場萎縮,拍攝成本大減。不少寫實電影如《踏血尋梅》和《一念無明》等,探討社會議題的電影逐漸冒起。本年講述高齡男同志生活的電影《叔叔》接棒,再次在金像獎頒獎禮內發光發亮。
#1 啟發自香港書籍《男男正傳》
導演楊曜愷自編自導的新作《叔叔》描繪兩位男同志的黃昏之愛,導演說故事啟發自香港一本講述高齡男同志的書籍《男男正傳》。他透過徹底的資料搜集,如高齡男同志的生活及生活圈子,編寫劇本,因此故事十分貼近真實生活,教人更容易投入銀幕的角色。
#2 張叔平剪接
著名美指張叔平是次替電影《叔叔》作剪接。電影中,有不少留白的空間,讓人發揮幻想,意會故事發展。而浪漫又平實的節奏,為大膽的題材化上淡妝。因導演楊曜愷本身認為兩位高齡男同志相愛已是一件十分戲劇性的事,因此不須多加轉合劇情,就能恰到好處呈現電影的中心思想。
#3 選角困難
導演楊曜愷曾表示電影的最大挑戰是選角問題。因理想年齡層的演員很多也是武打戲出身,很多演員也拒絕同志的親密戲份。但是由於該劇份是電影畫龍點睛之處,因此他最終找了120位演員,再挑選了太保和袁富華擔任男主角。最終,太保憑《叔叔》獲得金像影帝獎項。
電影《叔叔》雖然以高齡男同志為題材,但是底蘊都是在問你一個不分性別的問題:「假如你活了大半生時,獲得做回自己的機會,你會如何回應呢?」
導演楊曜愷指出因選角問題,因此邀請一眾舞台劇演員試鏡。出身自舞台劇的女演員區嘉雯因此戲獲得最佳女配角,大保從影50年,終在電影擔正,並封影帝。他在戲內戲外也找到自己的第二春,大概也說明了人生沒有早到或遲來,緣份一早安排在每人特定的時間軸上,靜悄悄地等你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