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報告、企劃……絕不從零做起、寄給客戶的郵件不寫開場白、開會時手機放桌上而不是塞包裡,遇到困難找人求助時,不說「幫我」,而說「拜託你」,超過七人的會議設法不參加,甚至被同事暗諷「你這人很難相處」也無妨。以上都是職場高手「不做」的事,他們因此效率更高,拿高薪高職位。
當你決定不做什麼,就會知道自己你該做什麼。
TIPS1:郵件不寫開場白,內容不寫廢話
執行力高的人,不會將郵件寫得太長,而執行力低的人則相反,他們只顧著把心思花在包裝場面話,這點自然導致他們花太多時間,就只為了回一封信。儘管寫得很用心,但對方不僅沒按照你的期望行事,大多時候根本連回都不回。
馬上行動的人,首先會考量這封信有沒有必要回,並用簡潔的文字傳達內容,甚至只回簡單一句話,像是「謝謝你」、「我知道了」,這點堪稱是行動派特有的習慣。
拉攏他人也是執行力高的人的拿手好戲,為了拉攏人參與合作,他們明白溝通方式越簡單,越容易傳達給對方,特別是當你合作的對象是大忙人時,這就是一項必備技能。
一封長文信件只會給對方帶來困擾。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當你一點開郵件,卻看到整頁滿滿的文字,瞬間喪失閱讀興致。這種情況下,光是閱讀就令人頭大了,如果還是一封必須回覆的信,難免會想:「看來要花很多時間啊。」而且對方的表達方式,有可能讓你困惑:「到底想說什麼呀?完全看不懂!」
「想跟你討論○○案件,請問能給我一點時間嗎?」寫信時,你要先寫出目的,再說明具體內容,如此便能減輕對方的負擔,也能讓對方知道該怎麼回信。
若希望對方行事流暢,就不能讓人費心思考。明明希望對方盡快行動,卻遲遲等不到回應,原因或許就出在你的信件讓對方產生混亂也不一定。
現代人大都使用即時通訊來互動,特別是 WhatsApp、Signal 等app,如果訊息過長,對方收到時應該會有很大的機率感嘆:「哇……(懶得看)。」
你如何用一句話來讓對方理解你想說什麼?
「承蒙你一直以來的照顧。我是○○公司的○○○……。」你的開場白是不是也是這種徒具形式的文字?這是否導致你每次寫信都拖泥帶水、難以看到重點?你有沒有想過,真的有需要這些開場白嗎?
如果對方是往來頻繁的合作夥伴,不妨就省略開場,直搗重點吧!例如:「你好,關於先前的○○案件……。」
我以前也偏好寫較長篇幅的信件。
不過,當我觀察有效率的人寫信都簡短俐落時,寫郵件時我就痛快斬斷無謂的開場白,以及和工作無關的內容。當我把花在場面話的時間,拿來做其他事情後,深刻感受到自己因此能完成更多工作了。
請你一定要重新審視自己寫信的方式。
- POINT:效率高的人,信件內容都簡短俐落。
TIPS2:閒人才回覆每封信件,有能力者挑信回
行動派不會回覆所有信件。
常聽人說,工作能力高的人都會很快回信、立即回覆,不過,他們並不是對所有郵件都馬上答覆。
高效率的人,會先釐清事情的緊急度和重要性才付諸行動。
工作上一有要緊且重要的事情,立即答覆確實為上上之策,但若大小事情全都如此的話,就無法專注於眼前的任務。
就個人經驗來說,真正有必要馬上回的信件,頂多只占10%左右。絕大多數都沒必要及時回應,更別說其中本來就有很多不用回覆的信件。
一般而言,越閒的人回信越快。
這種人搞不清楚問題的輕重緩急,所以一收到信就先回了再說,完全沒意識到這麼做不僅無法提升效率,也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以我為例,某天,我一早就要錄廣播節目,中午邊用餐邊開會,午餐後又去開另一場會,之後又為了其他案件繼續開會……光是這樣東奔西走,轉眼間就天黑了。這期間幾乎無法檢視郵件,所以累計了為數不少的待讀信件。如果每一封都要處理得仔細周到,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其他工作。
社群網路的留言也一樣。除非覺得對自己有好處才回,其餘的不回也沒關係,所以我都預設不回覆。畢竟那些毫無成效的你來我往,不會帶來任何益處。
前日本國家足球隊教練岡田武史曾在某場演講上表示:「學會主體性(按:主觀性,意指以主體自身需求為出發點─即個體的觀點、經驗、意識、感受,去看待事物,subjectivity)是日本人向來跨越不了的高牆……這點不僅限於足球界,整個社會都一樣。」當我聽到這段話時,忍不住強力點頭認同。我將從中得到的啟發,發表在社群網路上,然後有人留言說:「我曾見過岡田教練喔。」這種留言我通常都當作沒看到。
附帶一提,如果我收到曾見過面的人申請加入臉書好友的話,我基本上都會同意,但之後,臉書的 Messenger 會時不時收到這些人舉辦的講座說明信。這種訊息我也一律不回,只要讓對方知道收信人有看到就夠了,有興趣再回信即可。
與電子郵件相比,WhatsApp、Signal 或 Messenger 等即時通訊的文字很短,會像對話一樣快速交流,我對這些通訊工具,也同樣預設不答覆。話雖如此,當工作上遇到緊急且重要、有必要快速進行的事情,以及當下需要為某事下結論時,我會及時回信。
你需要問問自己:「這封信真的不回不行嗎?」大小事都會馬上回信的人,只會讓人覺得欠缺工作能力。
POINT:既緊急又重要的信件,只占一成左右。
TIPS3:避免參加七人以上的會議
工作上免不了要開會。但你是否很清楚每一次開會的目標和意義?你一定也覺得有很多會議是沒必要的吧。我覺得為了參加而參加會議,除了浪費時間之外別無益處。
我在決定要不要出席前,一定會先確認議題、與會者有誰和人數,如果感覺成效可能很差,就不會出席會議,我會告訴對方,會議跟其他重要預定邀約重疊,所以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參加。由於你早有其他重要安排,對方也只能摸摸鼻子接受。
此外,我也盡量不參加人數眾多的會議,因為很沒效率。開會就是為了讓大家當場交換意見,然後根據這些意見做決定。而在開會時不表示意見的人,不就沒必要特地到場嗎?
要想提升會議的成效,重點在於有明確目標、勇於發表意見的人,以及現場氣氛。這樣一想,當參與者越多,每個人的發言機會就會減少,只要有一方說不停,其他人便很難發言,成效自然低落。
假如是四人會議,由於每個人都能發言,所以能讓會議上的承諾更有效力。我認為人數少的會議,每個人會有更高的目標意識,就有可能在短時間內開完會。
會議之所以散漫冗長、成效不彰,就在於人數眾多,導致目標意識低落的人太多所致。這點跟私人聚餐也一樣。東聊西扯或許自有其樂趣所在,但不知為何,我覺得參加這種聚餐本身很沒意義。
就算我當場想向其他參加者提問或商量事情,也會因為人太多而無法如願。我覺得這種聚會是打聽其他業界狀況的好機會,也是能好好思考新合作的契機,所以很希望是能深入交流的場合。
除非不得已,我一般會竭力避免參加七人以上的會議或聚餐。
麥可.曼金斯(Michael Mankins)在其著作《時機、天分與能力》(Time, Talent, Energy)中寫道:「會議人數一旦超過七人,每增加一人,做出優質判斷的可能性就會下降10%。」
考量到會議桌和餐廳的餐桌,一般多以六人為限。這樣就算是坐在對角邊席的人,應該也能聽到彼此的聲音並交談。不過,假如是能容納七人以上的大餐桌就有困難了。由於坐在對角的人距離被拉遠了,參與感自然很低。
POINT:人數眾多的會議,多半很沒效率。
來源:大是文化/《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塚本亮 著
原文轉載自 Vogue 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