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藝術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Daphne King Yao
成立於1981年的 Alisan Fine Arts,是香港最早以商業模式營運的畫廊之一,當時的藝術氣氛,與現在是差天共地。「許多人曾說香港是文化沙漠,這與當時的事實相差無幾。記得那時畫廊旁邊有一些設計師時裝店,人們寧願花上千元在手袋或衣服上,也不願意花錢買藝術品。」
母親 Alice King 是 Alisan Fine Arts 的創辦人之一,以教育公眾欣賞藝術為己任;而中國當代藝術也成為了重心。「80年代初畫廊剛開張時,中國還很封閉,她選擇與華人藝術家合作,如丁雄泉,以及後來的趙春翔、趙無極和朱德群。這些藝術家在50、60年代離開中國,在外國得到認可,但他們在中國並不出名;畫廊給了他們一個在亞洲展示作品的平台。我還記得在90年代,當我們為趙無極舉辦第一次展覽時,很少有人知道他;現在他一件作品可在拍賣會上輕易以過億港元售出。」
Daphne 在1996年加入畫廊,也見證着中國當代藝術的急速改變。「這些年中國當代藝術變得更加國際化,有更多的收藏家。尤其是水墨藝術,越來越多展覽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博物館,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Cantor 藝術中心、史丹福大學坎托藝術中心、芝加哥藝術學院等舉行。而很自豪的說,畫廊的很多藝術家都曾參加過這些展覽,如王天德、楊杰昌、魏立剛、李華生、泰祥洲、朱楚珠、呂壽琨等,並被納入館藏。」
縱使水墨藝術已有幾千年歷史,但近代最重要的新水墨運動,起源地卻是在香港;而 Daphne 也以獨特的視角參與到其中。「直到80年代,藝術家才開始在中國嘗試不同形式的水墨。最近我策劃了一個名為《去筆》的展覽,探討不使用毛筆的水墨藝術新可能。展覽包括藝術家張宇,以手指畫抽像作品;王天德用冥想畫出美麗的傳統山水畫,李君毅用印章畫黑白山水和花卉等。」最讓她鼓舞的,可說是即將開幕的 M+,「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本土角度講述中國當代與水墨藝術的故事,已不只是西方的詮釋。事實上,它已經是整個當代藝術場景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的存在。」
40年過去,香港也成為了全球藝術拍賣第三大銷售點。要帶領畫廊向前,Daphne 認為保持初心仍是最重要。「畫廊成立之初,原來的名字是 “Art Promotion”,我希望延續『推廣』更多的年輕新銳藝術家的理念。5月我們將以 “Chinese Surrealism” 為主題,展出四位年輕女藝術家——卓嘉慧、Charlotte Mui、蟻穎琳、張曉莉的作品。我也想繼續把中國藝術帶到海外,畫廊除了參加台北當代、上海 021等藝術博覽會外,最近也加入了倫敦最新的 Art Club “Cromwell Place”。我認為在這個時代,藝術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們也正與賓夕凡尼亞大學建立駐校藝術家項目,把中國藝術家帶到校園;跳出框框,將中國當代藝術以更廣泛的方式傳播給更多的人。」
Editor
Ceci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