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世界有「夢工場」之稱,台前幕後眾多人員一起為「築夢」而發力。而張兆康作為備受矚⽬的新⼀代美術及服裝指導投身電影界 14 年間,更是以其對光影及色彩獨有的美感,帶來多部著名作品如《一念無明》、《擺渡人》、《過春天》及最近的《手捲煙》等,更於2020 年憑《花椒之味》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的殊榮。但這次張兆康走出美指身份,拿起智能電話,執導今年6月於香港文化中心公演芭蕾舞劇《羅密歐+茱麗葉》。

與香港芭蕾舞團合作契機

「這是繼去年的短片《Amadeus(a cyberpunk dream) 》後,我與香港芭蕾舞團及藝術總監衛承天(Septime Webre)再次合作。上次的靈感來自港芭與港樂合作的一場表演,想像莫扎特從 18 世紀的歐洲穿越到充滿數碼龐克色彩的未來香港,成果大家都很滿意。今次《羅密歐+茱麗葉》是 Septime 另一次創新的舞劇嘗試,將這個經典的愛情故事放於 60 年代的老香港背景,我們也因此再來一次以短片的形式來創作,可算是將 Septime 的理念重新想像。」

金像獎美術指導張兆康
金像獎美術指導張兆康(Ahong Cheung)
Photo Courtesy of Ahong Cheung

金像獎美術指導張兆康(Ahong Cheung)

Photo Courtesy of Ahong Cheung

今次合作蘊含相互的欣賞和尊重

平常電影拍攝的對象多數都是演員,談及今次特別與香港芭蕾舞團合作,張兆康表示:「與 Septime 合作於我而言絕對獲益良多。他作為一個舞蹈家有他的角度,對於 wideshot 有著獨到的看法 —— 因為舞台本身就是一個大 wideshot,舞蹈編排、場面調度都一目了然;電影語言卻可以非常不一樣,如 Ingmar Bergman 所說,cinema is a continuous study of the human face,對他來,close up 自然很重要。我跟 Septime 就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當中有著我們相互的欣賞和尊重。」

張兆康
(L-R)張兆康 & Garry Corpuz
Photo Courtesy of Ahong Cheung

(L-R)張兆康 & Garry Corpuz

Photo Courtesy of Ahong Cheung

「兩位主角陳稚瑤與 Garry Corpuz 都是行內頂尖的表演者,他們對演戲的觸覺甚至可能比戲劇演員更敏銳,很多時候一講就明,特別是稚瑤,是一個天才級表演者。我最主要是提醒 —— 畢竟舞台演員時常要自發地將情感、肢體動作放大並投射到最遠,然而拍攝並不一樣,鏡頭一個 closeup 已經將很多事情放大了,演員很多時候只需收斂,讓演繹更細緻地流露。其實這個 production 仍然具有戲劇感,不是很生活化那種,那個平衡並不難拿捏。」

《羅密歐+茱麗葉》
《羅密歐+茱麗葉》
Photo Courtesy of Hong Kong Ballet

《羅密歐+茱麗葉》

Photo Courtesy of Hong Kong Ballet

黑白色調帶出一份年代感

張兆康過往作品如《花椒之味》、《一念無明》、《擺渡人》等,均以其獨有的色彩美學點綴電影,但《羅密歐+茱麗葉》卻純粹用黑白呈現整個作品。問及今次為何有這個選擇,張兆康表示是為了一份年代感。「我覺得 60 年代的電影仍然以黑白片為主流,更能帶出一份年代感。我也參考了從前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黑澤明的菲林感覺,在後期 grading 過程添了一點那份觸感。」

《羅密歐+茱麗葉》
《羅密歐+茱麗葉》
Photo Courtesy of Hong Kong Ballet

《羅密歐+茱麗葉》

Photo Courtesy of Hong Kong Ballet

全片以 iPhone 12 Pro Max 錄製 數碼時代的新體驗

現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而手機的像素、低光處理、防震等功能,都已經能與專業相機及錄影機媲美。而對於電影人來說,習慣了大製作如吊臂拍攝、相機軌道等,又會否嘗試用智能手機製作?張兆康今次全片以 iPhone 12 Pro Max 拍攝的《羅密歐+茱麗葉》,作為外行人確實難以分辨。「鏡頭方面,iPhone 12 Pro Max 在低光環境的表現是很好的,特別是廣角鏡頭;我們因此可以起用很多 backlit 的鏡頭,貫穿整個愛情故事,勾勒出舞者的肢體輪廓、形態,從中表現這個愛情悲劇的情感。」

雖然是美術出身,張兆康一向對場景的燈光同樣敏感,「因為光向來最易表達情緒,更甚於空間或道具。」故此,張兆康表示自己一開始與攝影師商討時已經想好了很多細節。「今次我們起用的小型團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表達到最多,其一重點是燈光和鏡頭的運作和配合。」

攝製隊於晚上在上環的街巷拍攝《羅密歐+茱麗葉》。
攝製隊於晚上在上環的街巷拍攝《羅密歐+茱麗葉》。
Photo Courtesy of Ahong Cheung

攝製隊於晚上在上環的街巷拍攝《羅密歐+茱麗葉》。

Photo Courtesy of Ahong Cheung

其中,張兆康分享今次最喜歡打鬥場景。「打鬥的場景很有趣,iPhone 12 Pro Max 的好處亦從中可見:它讓攝影師遊走於場景之中變得前所未有的輕便。你知道攝影師拿著大機時,背後還有工作人員伴著,拍攝動作鏡頭時需要很多空間和走位的計算;然而當攝影機變成了 iPhone,攝影師亦頓時輕鬆不少,其中一幕有個演員跳向牆壁的舞蹈動作,鏡頭的距離亦可以跟得很貼近。」

《羅密歐+茱麗葉》
《羅密歐+茱麗葉》
Photo Courtesy of Hong Kong Ballet

《羅密歐+茱麗葉》

Photo Courtesy of Hong Kong Ballet

港產電影新景象

曾經表示「是電影選擇了我」,面對電影業式微,這些年來最大的感悟是什麼?「從經濟角去先,香港電影業肯定是式微,當資本不再流進這個工業,怎可能不是式微?然而從藝術角度去審視,就沒有那麼明顯的客觀標準,價值變得難以量化。如果從社會角度觀察,我個人只覺得好像愈來愈多電影系學生,事實是仍然有很多很有熱誠的年輕人參與並投身電影,而且都做得好好。」

「另一方面,當香港電影業規模日漸萎縮、漸漸變成了一個小市場,出產的電影作品在理論上能更針對本土市場,更為本地觀眾而設。雖然這幾年有人以港產片班底開拍合拍片,坊間也會討論到底這些還算不算『香港電影』,但那是另一個問題。」

仍然繼續做的最大原因就是仍然愛電影,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曾經被電影感動過,當那份感覺仍然存在,自然就會繼續做。

張兆康

「我個人覺得,任何時候都應該要問自己,你從事的工作對自己有什麼意義?如果單純是為了生計,當收入變得愈來愈低,你自然會想想用其他方法來謀生。對我而言,仍然繼續做的最大原因就是仍然愛電影,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曾經被電影感動過,當那份感覺仍然存在,自然就會繼續做。很記得王家衛在某個訪問回應電影業式微的問題,他只放下了一句:仲有好多人去戲院睇戲。

《羅密歐+茱麗葉》
攝製隊於香港半島酒店利士廳拍攝《羅密歐+茱麗葉》。
Photo Courtesy of Ahong Cheung

攝製隊於香港半島酒店利士廳拍攝《羅密歐+茱麗葉》。

Photo Courtesy of Ahong Cheung

對未來新血的話

從多位大師級前輩身上得到不少實戰經驗,現在作為大前輩,對於想踏入電影業的年輕一輩,會給予什麼建議?

「一路以來都見到很多 talent 湧現,很多年輕一輩在小學或中學已經接觸拍攝,也有很多讀過電影學院,我覺得他們對影像語言的掌握已經很好,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重點是繼續拍下去,就會知道自己想拍什麼。另一個意見就是不要限制自己的想法,不要被處境或外在條件所局限。其實以前的百花齊放就是來自大家的想像很不一樣,而那些大膽的前輩敢於實現很多很離譜的想法。」

最後,張兆康表示大家最重要的都是要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沒有什麼忠告給他們,除了叫大家盡量做自己喜歡的事。我時常覺得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想法,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是最好的想法。如果你很喜歡採納前人的意見,其實那是有點大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