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不只限於宗教:經典書藉《放鬆反應》推上心理層面
很多人認為冥想相當空泛,究竟何謂冥想?其實冥想是一種心性鍛練法,原本跟宗教有關,在佛教中又名打坐,但同時常見於瑜珈之中,令冥想開始成為調整心靈的一個方法。
不說宗教元素,在心理學上早已對冥想有所研究,其實冥想最重要可以令身心達到一個「放鬆反應」,而這個反應改變影響到身體的變化,例如心跳、血壓、呼吸等變化,甚至是大腦化學物質的分泌,達到一種真正平靜的效果。在1975年,醫學博士Herbert Benson寫下一本有關冥想的書:《放鬆反應》,成為把冥想由宗教層面轉至到心理的經典書藉。
冥想用於醫學上 有助治癒病情?
逐漸冥想亦走進主流,由醫學到心理亦以冥想「治療」自己的身心健康,愈來愈多醫院以冥想應用於慢性、嚴重病案上,因為冥想可以平靜心境,從而減輕病人的高壓力而影響病情。
在冥想途中排除雜念,重新調節情感和心理狀態,成為都市人在高壓城市生活的出口,那究竟如何才是進入冥想呢?是不是「發呆」就等於冥想,其實冥想學問是相當高深,但初接觸冥想時,可以以從簡單的練習入手。
冥想不是發呆 講求思想浮離的節奏
冥想不是簡單的發呆,講求的是呼吸、思想的節奏和流動。一開始可以先在家中練習,在一個自己熟悉而放鬆的地方練習。首先把雙手放在膝蓋上,再放鬆全身,包括所有面部肌肉、表情。然後閉上眼,把所以的注意力放在呼吸,記得不要用口呼吸,先觀察自己的呼吸狀態,從自己的呼吸中可察覺出自己的心理情緒,是緊張的呼吸還是習慣了甚麼都要快,連呼吸的節奏都要加快?
先了解到自己的心理狀態後,再讓自己平靜數分鐘,開始調整呼吸節奏,吸氣時想像自己全身感受大自然給予的能量,而呼氣時把所有的負面壓力、情緒吐走。在吸氣和呼氣間,感受當中的平和交替,整個呼吸的過氣要慢,如果剛開始未習慣時,可以在心中默念著自己呼吸的節奏,提點自己:「慢慢呼氣;慢慢吸氣」。
當調整好呼吸時,再把思想放空,注意力從呼吸上移開,進入一個任思想遊離飄浮的狀態,也可甚麼都不想。然後慢慢再把意識重回呼吸上,任由思想流走交替著,逐漸進入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空間。
一開始冥想的時間可以由短至5分鐘開始,再逐漸增加時間。看像簡單的冥想,可以短暫帶你逃離現實世界,在安靜的空間中讓你重新了解自己的狀態,整理思緒,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喘息出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