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Little Women 小婦人 》、《Lady Bird 不得鳥小姐》等作品獲三次奧斯卡提名的導演 Greta Gerwig 執導的《Barbie 芭比》「對戰」《Oppenheimer 奧本海默》,來自曾打造過膾炙人口《Interstellar 星際效應》、《Tenet 天能》、《Inception 潛行兇間》等巨作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首部傳記電影創作。前者利用20世紀最著名的玩偶,可口可樂之後全球第二最多人認識的品牌 Barbie 玩偶創造出高達7.6分 IMDb 評分,以及爛番茄新鮮度 90% 故事內容;而後者則以《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改編的人物故事,加上 Christopher Nolan 首次嘗試的黑白 IMAX 拍攝享受高規格的電影觀看。因此不少人會在同一日購買《Barbie 芭比》和《Oppenheimer 奧本海默》戲飛,寧可花上一日的時間留在戲院,觀看兩大巨作,也就是 Barbenheimer 芭本海默現象。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就連《Oppenheimer 奧本海默》主演 Cillian Murphy 也對此表示:「兩部由優秀電影人製作的傑出影片將在同一日上映,你可以在戲院裏度過一整天,還有甚麼比這個更好的呢?」
#1 「Barbenheimer 芭本海默」現象:甚麼意思?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Barbie 芭比》一套後現代喜劇,由 Greta Gerwig 執導和編劇,Margot Robbie 聯手 Ryan Gosling 飾演 Barbie 和 Ken 玩偶身處於完美的粉紅色世界,本是夜夜笙歌的烏托邦卻因一連串意外好景不常,而讓 Barbie 和 Ken兩人走入真實世界尋找真相。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而另一套則是畫風截然不同的歷史人物傳記《Oppenheimer 奧本海默》,Christopher Nolan 首部傳記性電影創作,講述骨瘦如柴的 Cillian Murphy 飾演原子彈之父 J. Robert Oppenheimer,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委任 Manhattan Project 總監創作出人類史上最致命的武器,卻擔心自己會釀成毀滅世界的兇手而受到道德譴責。
兩套風格各異的電影同步上映,無論是製造規模還是演員陣容等都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創造,成為今年備受矚目的兩大電影作品,更被外媒形容為「極端對立」。
#2 「Barbenheimer 芭本海默」現象:起源於甚麼回事?
基本上除了同一天分別在美國和加拿大上映之外,電影美學和故事題材都相異,但 Greta Gerwig 和 Christopher Nolan 則是業內數一數二的傑出導演人才,因此表面上看似同業競爭,但坊間則傳言是兩家電影巨頭的報復性對壘策略,一切卻因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而起?
Christopher Nolan 長期合作製片廠商華納兄弟傳媒公司,自2002年開始為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發行電影如最受歡迎的《Insomnia 失眠》、《Inception》到《Dunkirk》和《Dark Knight》三部曲等,卻因為大流行的關係納兄弟傳媒公司於2020年尾做出震驚業界的抉擇,將2021年所發行的電影獨家上架 HBO Max 串流平台,然而卻引起 Christopher Nolan 極度反感,畢竟這是個追求電影質感要求極高的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我們行業中那些舉足輕重的偉大電影製作人和勞苦功高的重要演員,前一日晚上睡覺還以為自己為最偉大的電影製片廠工作,一覺醒來卻發現自己在為最糟糕的串流媒體服務。」2020年12月接受外媒訪問所發表的言論。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隨後2021年9月《Deadline》報導指出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將會於環球影業代理發行下一部電影《Oppenheimer 奧本海默》,關於原子彈之父J. Robert Oppenheimer。然而電影上映時間也宣布為 Christopher Nolan 最愛的7月,過去他的電影除了《Interstellar》受到疫情的影響之外,都是在7月中旬上映,成為了他不成文的規定。
而巧合的是,7月21日更迎來了華納兄弟的另一檔焦點電影《Barbie 芭比》,打破電影商業過去 “Nolan’s Weekend” 的習俗。因此有媒體指出影院界曾試圖說服華納兄弟提前《Barbie 芭比》上映日期,顯然易見是說服失敗。對於同日上映,Christopher Nolan 雖然避開公開談論與片商華納的關係,但對此表示在這擁擠的市場上有着不同的電影,對於關心電影的人會對此感到興奮「是件好事」。
#3「Barbenheimer 芭本海默」現象:《Oppenheimer 奧本海默》是如何應戰《Barbie 芭比》?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許多電影製片商都會儘量避開兩部電影大片於同一個週末上映,否則會導致票房收入減少以及減低大片之間的競爭,然而《Barbie 芭比》與《Oppenheimer 奧本海默》之間史詩級的對決成為罕見現象。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華納兄弟發行《Barbie 芭比》前幾個月來,宣傳不斷從釋出 Margot Robbie 和 Ryan Gosling 滾軸溜冰造型,到鋪天蓋地的粉紅色商品、時尚流行風格 #Barbiecore 、粉紅日、到芭比電影音樂等等,甚至導致國際粉紅顏料商缺貨的情況成為佳話。這股粉紅風潮完全淹沒整個社交媒體、傳媒。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Oppenheimer 奧本海默》竟然選擇靜觀其變,除了一個倒計時預告片和 Cillian Murphy 為主演之外,信息並不多,只是網民對 Florence Pugh 參演一度感到驚訝而已。隨後到了《Oppenheimer 奧本海默》舉辦的媒體發佈會才直接讓演員和導演面對媒體。
也因為 Barbenheimer 現象,根據《紐約時報》表示儘管《Oppenheimer 奧本海默》不做任何宣傳,每當《Barbie 芭比》推出預告而《Oppenheimer 奧本海默》也成隨即成為熱門。
#4「Barbenheimer 芭本海默」現象:《Barbie 芭比》與《Oppenheimer奧本海默》票房對決結果是?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Barbie 芭比》(暫時)勝出!自上映以來,《Barbie 芭比》首個週末票房為1.62億美元,超過週日創下1.55億美元預期。同時創下今年週末開畫票房最高紀錄,超越今年上映1.46 億美元票房的《超級瑪利歐兄弟大電影》和所有漫威電影成為最賣座電影。而《Barbie》導演 Greta Gerwig 則創下女性導演執導電影的首映票房之最,打破 Anna Boden 和 Ryan Fleck 執導的2019年獲得1.53億美元票房的《Captain Marvel》電影。
根據《紐約時報》於7月24日更新報導指出,估算出《Barbie 芭比》與《Oppenheimer 奧本海默》在7月21日到23日週末開畫票房打破《Spider-Man: No Way Home》成績,在美國和加拿大共收穫2.355 億美元的驚人票房。
同時在《衛報》報導中表示,《Barbie》全球首映週末獲得3.77億美元票房,而《Oppenheimer 奧本海默》則有1.74億美元。
儘管如此,《Oppenheimer 奧本海默》的票房也超過預期,光是美國和加拿大的3610家影院取得8050萬美元,成為 Christopher Nolan 非《蝙蝠俠》系列電影中票房最高的作品,也是傳記性劇情片最佳成績之一。
#5「Barbenheimer 芭本海默」現象:《Barbie》與《Oppenheimer》之間沒有對立
Barbenheimer! (Or how she learnt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
My latest collab with the amazing folks over at @layered_butter. I’ve had pink burned into my retinas all week 💅💥
A limited run of prints is also available now 💃✌️ https://t.co/i28JDapxCf
— Sean Longmore (@ThatTallGinger) July 7, 2023
雖然《Oppenheimer 奧本海默》宣傳不及《Barbie 芭比》,但因為 Barbenheimer 在網絡上成功引起轟動,甚麼商家將 Barbenheimer 打造出各種商品吸引兩套電影的粉絲們買帳,還有戲院推出 Barbenheimer 套票作為組合銷售。這股現象完全擺脫了 Netflix and Chill 在家的習慣,反而穿上 Barbenheimer 的粉紅色原子彈爆炸T-shirt 相約好友觀看電影,無論是色彩繽紛的芭比還是黑白冷調的奧本海默,都讓人重拾戲院的美好時光。
看似只有女性能產生共鳴的粉紅色、芭比等女性面向,Greta Gerwig 暗藏以暗黑諷刺的玄機卻帶出男女之間平等、自我價值等信息,因此當中有不少男性觀眾收看;而看似殘忍而懊悔的歷史故事,也因為 Christopher Nolan 的唯美鏡頭和黑白畫面,讓人不禁反思這具有政治爭議的事情。
某程度上這是一種文化交匯的精彩瞬間——儘管是一個擁有多元、多樣性的世界,每個人都在選擇接受不同的訊息,然而就是一件猶如「炸彈」和「重磅炸彈」的對決這般不可阻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