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香港藝術市場迎來拍行佳士得的 2024 春拍,而這次在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藝術晚間拍賣的重頭戲便是於 5 月 28 日於拍場上首度呈獻普普藝術教父 Andy Warhol 珍罕傑作《花》。據悉,該藝術家畢生中只創作出 12 幅出尺寸達 82 英吋的《花》系列作品,而這次亮相的便是其中之一,「其中一幅收藏於 The Andy Warhol Museum,一幅在 Hirshhorn Museum,另外一幅在 Kunsthalle Weishaupt。其餘 8 件作品為私人收藏,還有 1 件下落不明。」佳士得亞太區副主席暨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類別主管 Cristian Albu 對《VOGUE》Hong Kong 指出該作品於市場上的稀缺性,「在 2022 年售出 Thomas and Doris Amann Collection 的《花》之前,另一幅 82 英吋的《花》於 2005 年被拍賣。」而這次亞洲拍賣市場上最大、最珍貴的《花》,最終在上周二以港元 $6,662,5000 成交,創下亞洲有史以來成交金額最高的《花》系列作品紀錄。
能夠以如此亮眼成績成交,除了其稀缺性,還因為《花》系列標誌着 Andy Warhol 關鍵的職業生涯。「1964 至 65 年是 Warhol 創作巔峰,當時他已經憑藉描繪金寶湯罐頭、瑪麗蓮夢露系列,在藝術界掀起了一場革命。同年他在 ICA Philadelphia 舉辦了他的首個個人博物館展覽,而本作品就在這一重要展覽中被展出。」Cristian 接着說道,「1964 年夏天,Warhol 剛創作完著名的《死亡與災難》系列,而《花》系列的創作源自於當時大都會博物館的策展人 Henry Geldzahler,他在一次參觀其工作室 The Factory 時鼓勵 Warhol 嘗試創作一些相對不可怕的作品。」
顯然 Warhol 聽從了 Henry Geldzahler 的意見,他將當年 6 月出版的《Modern Photography》上一篇介紹柯達公司新型彩色處理技術的文章中,選用了當中的一張木槿花演示圖片作為素材,重新在畫布上親手繪製花朵與綠色背景,並在表面注入細微的紋理與厚塗效果,與機械性的絲網印刷複製方式形成的反差對比。
當被問到為何 Andy Warhol 作品在香港如此受歡迎,Cristian 認為這與佳士得多年來不斷在亞洲推行藝術教育有關。從 Van Gogh、Monet 到 Jean-Michelle Basquiat、Gerhard Richter、Adrian Ghenie、Dana Schutz 與 George Condo,以優秀的西方藝術作品引導大家追求新穎和創新,並期待了解下一個藝術趨勢。「因此將 Andy Warhol 的《花》帶到香港,是過去一連串成功所得出的自然發展。」Cristian 說道。
藝術也有串連性,沒有什麼從零開始——過去的藝術影響著現在,塑造著未來。
Cristian Albu
Cristian 將這種影響延伸至 Andy Warhol 的藝術創作,「Marcel Duchamp 開啟了現成藝術創作的洪流,而 Warhol 則在這些基礎原則上,加入日常的商業狂熱和新聞,創造出似是而非、具有衝擊力的故事——這點在未來依然適用。」身處於戰後時期的 Andy Warhol 見證「High art」如何一步步被漫畫、電影、電視和廣告所取代,他將美國社會的這種變化反映到創作當中。「Warhol 把新的社會平等的變化,與晚期資本主義相連接,並了解到兩者如何顛覆傳統的財富、地位金字塔。他曾如此評價可口可樂:『可樂就是可樂,再多的錢也買不到比街角流浪漢喝到更好的可樂』。」Cristian 說,「他預見了我們目前的新自由主義秩序,以及我們社交媒體的特色——『在未來,人人都能成名 15 分鐘』,還有以金錢最終會成為判斷勝利的指標——『商業是最好的藝術』。」
「現在誰還不受他影響呢?」Cristian 反問道,「Andy Warhol 解放了創作的閘門,將藝術家的身份擴展至電影製作、廣告設計以至時尚範疇。但這並不僅限於他;時尚界、文學界、電影導演、詩人,以及所有偉大的人類思想家都一次又一次地在藝術中尋找靈感。對他們而言,藝術是呼吸的空氣,是一座橋樑,將為後人留下印記而連結在一起,並讓後人學習並獲得繼續創作的靈感。」
Editor
Peggie K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