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小時候或到現在成為兩女之母,運動一直都是San San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回顧成名前不為人知的訓練辛酸,說到運動如何融入家庭生活、維繫彼此感情,她由衷地說:「沒有運動,沒有今天的李麗珊。」
「我在長洲長大,通山跑,坐唔定。」San San 說起自己的故事,她在10兄弟姊妹中排行第 8,哥哥姐姐各有所長,或讀書、或廚藝、或管理家事,所以自小不會跟他們比較,知道自己的興趣在運動方面,「學校游泳比賽、田徑比賽頒奬台上,一定會見到我!」後來她隨舅父黎根學習滑浪風帆,才華漸露,1989 年開始加入港隊,人生從此不一樣,「我發覺其實一個通山跑的女仔都好,她都可以有成功的一面。」
在她的運動生涯之中,1996 年在亞特蘭大奧運會歷史性奪金,無疑是其最重要的成就。「很多人會說你最開心、最難忘應該是 1996 年贏得金牌那一刻,但我現在反而很掛念、很感恩在 1990 年去的歐洲集訓。」相隔 30 多年,那場極其艱辛的訓練經歷,仍叫她歷歷在目。
STRIVING FOR GREATNESS
那是她第一次參加歐洲集訓,團隊資源匱乏,大小事務都自掏腰包、親力親為: 帆太舊、爛了,沒錢買新帆,便自行修帆、造帆;為了節省住宿費,他們更不惜紥營過夜,「你想想地下有多硬,每晚都會有地鼠掘洞,無問題。」每日結束密集訓練之後,還要忍受如此艱苦的條件,他們沒有卻步,因為深知,「不去這個集訓,我們沒有機會取得好成績。」
「整整 3 個月,我由一個黃毛丫頭,突然間成長了。那麼刻苦的訓練,就鍛鍊了 我很堅強又有毅力的性格。」同年的北京亞運會上,她的表現突飛猛進,哪怕當時面對腰傷困擾和大風阻撓,她沒有像以前般想要放棄,而是不再怯懦,傾盡自己所能,最終贏得一枚得來不易的銀牌。「之後,滑浪風帆就開始有更多 funding 注資,所以那 3 個月影響了我的人生,也影響了滑浪風帆的發展。」
的確,自從李麗珊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之後,社會對本地運動發展的關注和支援都與日俱增,她樂見新一代運動員享有更多資源,但也提醒運動員要學習自己激勵自己,「有了這麼多資源,我怕本質改變,所以要自己不斷調節自己。」
上屆東京奧運,張家朗為香港奪下第二面金牌,李麗珊以電視台主持身份見證歷史時刻,感動之餘,也明言保持樂觀,深信香港運動員將會創下更多成就。巴黎奧運即將展開,社會對港隊健兒寄予厚望,但對於他們來說,或許也是一份壓力。她以過來人的身份,鼓勵運動員享受比賽,不要被外界的壓力增加自己的負擔,而用成績去衡量自己的成與敗,「反而你應該去想,你自己能不能夠將自己所學的東西發揮。因為當你只用成績去衡量,你會增加自己的壓力,令自己不清醒。」
BONDING MOMENTS
在個人生活方面,李麗珊自 2004 年雅典奧運後退役,專心照料家庭。她與同為著名滑浪風帆運動員的隊友黃德森婚後育有兩女,長女好靜,細女好動,她鼓勵兩位女兒以運動強身健體,但更重視她們找到真正的興趣,放手給她們做喜歡的事,「自己想去做的事,無論多艱苦她都會做,她都會享受。」她分享說,細女只有 8 歲時就已決定參加三項鐵人比賽,也曾為了參加田徑隊而轉校;在英國讀書後愛上棍網球(Lacrosse),今夏更將代表港隊參加 2024 世界棍網球女子 U20 錦標賽,「你會見到在整個過程,她喜歡做甚麼,她就會嘗試,我沒有幫她,媽媽的身份就是支持、鼓勵她。我其實並不認識棍網球,因為女兒,我才去學習如何看棍網球比賽,這樣便有多一個話題跟她交流。」
運動也為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美好回憶,「我們最喜歡做的家庭運動,就是一家人划兩隻獨木舟,去小島露營;無論幾大風大雨,我們都會照去,在島上住三日兩夜,自行準備食物等等。這個過程大家都很開心,好靜,不會玩電話,家庭關係會更親切、親密。」San San 笑說。隨着女兒漸長,在外國讀書,而黃德森出任政府體育專員,工作變得加倍忙碌;她近來便開始鑽研廚藝,希望丈夫下班回家、女兒放假回港來,能夠吃上美味的住家飯,「最開心是就是我煮的食物都吃清光了!」
San San 提到,生活上很多事情她都是為別人而做,而運動是為自己而做,「例如我煮飯,希望小朋友和我老公都會開心;我做義工,希望幫到別人。但你也要想一想,你自己呢?你要為自己着想,無論是身體上或心理上,你都需要舒緩,強身健體。所以盡量希望做一些運動,令自己健康之餘,也可以幫自己減壓。她說自己已玩夠水上運動,現在愛上鑽研羽毛球,也喜歡行山,「如果沒有自己喜歡的事,只為別人,你會很枯燥的!」
Photography: Chau Yiu Yan
Makeup Artist: Chi Chi Li
Hair Stylist: Jaden Yeung
Fashion Assistant: Naoki Li
Location courtesy of Royal Hong Kong Yacht Club
Editor
Bonnie Y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