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蠶所吐也;早在公元前 8,500 年的中國,就已發現養蠶抽絲的奧秘;此後數千年不斷改良,發展出各種精巧而複雜的絲織品,還制訂了嚴格的重量、顏色、尺寸和編織標準,絲綢就如黃金一樣,是常見且可靠的貨幣。公元前 100 至 130 年的漢朝,絲綢開始從中原遠銷埃及、波斯、希臘和羅馬帝國;絲綢貿易對東、西方文化、藝術、經濟、時尚與技術交流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更可謂全球化的雛型。1887 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最先將這條有兩千年歷史的國際貿易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沿用至今。

展覽呈獻多件著名收藏家賀祈思先生的中國紡織品珍藏, 包括乾隆至嘉慶年間的朝服(皇室龍袍)。

展覽呈獻多件著名收藏家賀祈思先生的中國紡織品珍藏, 包括乾隆至嘉慶年間的朝服(皇室龍袍)。

展出逾百件東、西方絲綢文物,從清朝的龍袍到歐洲淑女的襪帶配件
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Indra and Harry Banga Gallery)正舉辦《絲織繁華:從中國到歐洲之路》展覽,聚焦絲綢從中國到歐洲去而復返之路,重點探討其如何成為國際交流的媒介。負責策展的藝術史學家范懿莎博士(Dr Isabelle Frank)介紹說:「本展覽呈現絲綢生產的過程,以及中國和歐洲絲綢業發展的研究成果。透過與知名的絲綢收藏家、歷史學家及專家合作,我與策展團隊 Laure Raibaut 女士和 Anne Camilli 女士得以獲取寶貴的專業知識,使展覽的內容更為豐富。我認為深入探索絲綢的歷史,對亞洲兩千年間的發展尤其重要,我亦慶幸能將展覽帶到城大,邀請大眾了解絲綢的歷史。」

絲綢亦常用於西方宗教領袖服飾,如教宗長袍。

絲綢亦常用於西方宗教領袖服飾,如教宗長袍。

策展團隊搜羅了近 150 件來自中國、印度、法國及意大利的各類珍貴絲綢文物,當中主要來自賀祈思先生(Chris Hall)的珍藏,他是世界公認中國紡織品收藏最齊全的收藏家。當中最古老的展品,可追溯到漢代絲織刺繡和唐代獅子紋絲織,而最矚目的莫過於多件清朝龍袍、朝服,盡顯皇室氣派。在歐洲,絲綢製成的服飾衣物,同樣深受皇室貴族所追捧,從法國里昂工匠生產的高級絲綢織品,到路易十六時期流行的長裙,還有各式刺繡銀包、襪帶配件,男裝、女裝皆有,代表了精緻的法式美學。當然,絲綢的應用並不限於穿著之用,一幅素白手帕滿布密密麻麻的字跡,原來是用於科舉考試作弊,實在巧妙。

這次展品種類繁多,就如這幅19世紀用於科舉考試作弊的手帕。

這次展品種類繁多,就如這幅19世紀用於科舉考試作弊的手帕。

為展示絲綢工藝悠久的歷史和發展進程,展覽劃分為 7 大區域:首先是從「絲是甚麼?」開始,介紹飼養家蠶和絲綢生產的起源。接下來,「貴重如金」說明了絲綢的重要價值及其貨幣功能,「從唐朝到清朝」呈現歷代風格及編織方法之演變,「緊貼潮流」展出各式各樣的華麗絲綢配飾,「在路上:從中國到歐洲」分析絲綢貿易與技術傳播,「法國遙遙領先」則講解了 17 世紀由法國主導的機械化技術突破。來到最後一部分「二十世紀中國和法國絲綢」,就帶出了近代絲綢業工業化的轉型與挑戰,尤其來自成衣及人造絲的激烈競爭,以及中、法政府如何致力發展現現代絲綢業,同時保育傳統工藝,讓這門工藝長久傳承下去。

展覽策展人范懿莎博士

展覽策展人范懿莎博士

《絲織繁華:從中國到歐洲之路》
日期:即日至 9 月 1 日
地點:般哥展覽館(香港九龍達之路香港城市大學劉鳴煒學術樓 18 樓)
查詢:cityu.edu.hk/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