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從不同藝術界人士聽到鄭婷婷此名字,說她近年作品風格有鮮明轉變、具感染力。今年終於跟她見面,地點是其位於火炭的創作室,從火炭地鐵站出發,一邊是豪宅,另一邊前往工業大廈區,正如鄭婷婷形容的「香港很濃縮」。

她心目中的香港新舊混雜,在細小空間可以發生很多事情。「在火炭區,漂亮商廈旁邊是垃圾站,不同功能的東西和事情每天在小社區發生,當中有很『街坊』的創意,如雜貨舖在有限空間展示最多貨品,棄置在垃圾站的傢俬被堆砌成客廳的模樣,造就有趣的城市風景。」這些所見所聞成為了作品《一些戶外傢俬》的題材。「我描述的不是街景而是由它衍生的感覺,日常出現的重覆畫面無形中加強了我對事物的感覺,我想把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表達出來。」鄭婷婷去年搬到個人創作室,多了思考空間,風格也有轉變。「我以前會先畫草圖起稿,現在則直接於畫布上開始創作,筆觸隨着思考勾劃出構圖,現時創作較後知後覺,而不是先想主題。」

Some Outdoor Furnitures, 2018 Oil on canvas, 180x145cm.
See You Tomorrow, 2014. Pencil on paper, 14x10.5cm. Courtesy EXIT gallery.
Some Outdoor Furnitures, 2018 Oil on canvas, 180x145cm.
See You Tomorrow, 2014. Pencil on paper, 14x10.5cm. Courtesy EXIT gallery.
1 / 2

鄭婷婷對城市生活持續探索,畫中的日常風景反應藝術家的心理狀態,就如她最喜愛的意大利藝術家 Giorgio Morandi,以繪畫花樽小瓶贏得世人認同。除了創作,鄭婷婷每星期會到藝術在醫院(Art in Hospital)教導24歲的小孩,這個歲數的小孩沒有位置和線條概念,間接啟發她不受規範的重要性2017年,她舉行「參差」個展,展出她在小學時製作的繪畫。「 那次經驗讓我重遇昔日的自己,看着舊作時有種陌生感覺,是自我探索的過程亦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當藝術老師也令鄭婷婷思考藝術教育的話題。「我在意大利作交換生時觀察到當地人不會質疑藝術的意義,生活就應該被漂亮東西包圍。本地教育制度卻令我們依循模範答案,沒有教育大眾藝術的意義,這甚至影響了觀眾的想法,他們以看懂與否為觀賞標準。」鄭婷婷渴望整體藝術氣氛有所改善,她將於45月在香港舉行個展,展出去年上海及台北個展的作品以及新作,也希望大家可以與鄭婷婷展開對話,謹記藝術沒有對錯、也沒有既定答案,對作品的任何演繹都可以啟發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