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人毛骨悚然的小丑除了佔據了娛樂圈外,更席捲整個社交媒體版面,從 Instagram 上民眾使用小丑 emoji 的次數增加來嘲笑他人,到 Twitter 上出現標籤 “Boo Boo the Fool”或是「可能我就是小丑」來自嘲自己的愚昧無知;甚至在 Tiktok 上流行拍攝 #clowncheck 標籤的短片,爭相效仿一邊化小丑妝、一邊進行1997年”Hokus Pokus”的 Lip Sync 表演;就連 Bella Hadid 也披上小丑的設計出現在 Moschino 的2020春夏系列上。
而歸根到底人們為甚麼忽然間對小丑如此沉迷?要是追溯於小丑的起源背景,本就不是性本善的角色。雖然小丑的歷史仍然有很多傳聞及猜測,據說在中世紀的歐洲地區,是專門設計惡作劇的始作俑者,耍弄他人為把戲哄當權者開心,這也是如今小丑的前身。後來演變為一些生日派對、馬戲團中負責營造溫馨愉快氣氛的角色。雖然如此,並沒有減去人們對小丑的恐懼。根據溫哥華註冊心理學家 Rami Nader博士的說法,人們害怕小丑因為小丑臉上燦爛的笑容是偽裝而來,並沒有人知道彩繪妝容的背後的真正感受或想法,甚至有人患有小丑恐怖症。
隨後隨著流行文化的發展更將小丑定位為萬惡之源,無論是DC漫畫中永遠反派唯恐天下不亂的Joker,或是邪惡冷血的 John Wayne Gacy 連環小丑兇手都使人恐懼萬分。就算邪惡也深受民眾愛戴,就好像 Arthur Fleck 到最後成為萬人膜拜的對象?因為小丑象徵著極為負面邪惡,甚至反社會人格的形象完全挑戰真實社會所推崇的價值觀。「一個笑話好笑與否,都是你們來定義。」《Joker》當中的一句對白,回應了電影角色罹患精神病不但得不到社會的憐憫與關懷,更被逼假裝沒事般生存,融入所謂「正常」的圈子。因此讓人不斷反思,世俗所定義的一些價值觀及意識形態是否值得推崇?
同樣套用在現實生活中,當權者是否玩弄政權愚民?或是偽造大量網絡虛假新聞左右網民想法思考?抑或是透過嘲笑他人的不幸而取得快樂?究竟社會上充斥着製造混亂的小丑,還是被嘲諷當作小丑的人?也許是大家在小丑身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共鳴,可能羨慕小丑能夠大膽妄為做自己不敢做的事、也可能大家內心根本都住着一個小丑,充滿着壓抑、癲狂的負面情緒。
儘管小丑是破壞的符號,但我們絕對不要跟隨小丑的腳步走到泥足深陷的地步,也不應該盲目地跟隨社會上大多數意見,不妨以正面的力量及多角度的思維建立出2020良好的社會與文化。
Editor
Katherine 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