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慕尼黑奧運 綠色建築的先驅

上圖顯示了1972年西德慕尼黑奧運的主體範圍、Olympic Park奧林匹克公園的全景,以俯瞰角度展示了運動場館主體,以及周遭連同訓練中心與選手村設施的建築群。

西德郵政為慕尼黑奧運發行了三組郵票,當中以小全張最具設計感。右方面值70+35為電視塔,是該屆奧運會的標誌性建築;也被作為現代慕尼黑的象徵與地標建築。小全張包含4枚附捐郵票,郵資面值旁為附值作為福祉用途。

慕尼黑一屆大會對場館建築與奧運會施設的主要理念,是如今奉為生活態度的綠色方式與可持續性。奧林匹克公園即如其名,是以大量綠化與配合坡度地形而建,而橫貫大部分奧林匹克公園地貌的天幕帳篷,則是筆者最喜歡的奧運場館設計元素。從鳥瞰角度欣賞,更像是一片片飄於翠綠草坡上空的雲朵—— 以支柱架起的合成玻璃帳篷,有着有機體的綿延構造,是建築師傅Frei Otto的精心構思,這道呼應奧運會充滿動感的運動項目的動態天幕,其嶄新意念早於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爾萬國博覽會( Montréal Expo 67 ) 的德國展館中應用。

特意為1972年奧運所規劃的建築,還有遠端的選手村,以及位於北方臨海Kiel基輔市的帆船比賽港口和場地。值得一提的是,縱然已經逾半個世紀,環繞湖區的建築群至今仍管理良好,是到訪慕尼黑的必到休憩處。出身自花園城市斯圖加特的Günter Behnisch出任Olympic Park的總設計師,而整個發展藍圖便如同這張刊於官方報告書中的仔細規劃:所有宣傳慕尼黑奧運的官方地圖和指南,俱以統一的圖表與標註說明,而用色與地圖的設計更是簡潔俐落,有種機能性的、幾何學的美感。

這本慕尼黑市政府特別為奧運會所編製的特刊,於1972年間共發行了三冊。書內介紹各奧運場館與會期間的文化藝術節目,大量的藝術展覽,音樂會、藝術表演是該屆奧運會的一大特色。而按照其綠色保育與可持續性的理念,五十年後的今天也許仍能拍得圖中相同的構圖……

東京奧運 國立競技場再進化

「東京奧運」是昭和時代的頭等大事,與連接東京和大阪的新幹線同於該年通車,是其國家於二戰後復興的象徵。於1964年10月10日的開幕典禮翌周,以明信片形式發行的《東京奧運速報》,便刊載了會場的主建築「時計台」與其屏幕顯示的多國語言同步布幕,而在其上飄揚的三面旗幟分別為主辦國日本、奧運五環與該屆奧組委的標誌。襯墊於下方的則是最後一棒的火炬手坂井義則,在點燃聖火後肅立,亦宣告着該屆奧運正式揭幕。

而上屆舉辦城市日本東京,則把這座用於1964年開幕儀式的國立競技場完全更新,建築被解體再全新設計成二十一世紀的主場館。如今到訪東京,則仍可於另一座位於相鄰地區的原宿代代木國立競技場,感受一下昭和40年代的懷舊風情:這一所由丹下健三所設計的主運動場,外觀實質並無點點懷舊氣息,反而其作為室內比賽項目主要舉行場地而構建的具跨度的屋頂,現在回看充滿時尚感。代代木國立競技場仍然運作,現在主要作為冰上曲棍球與籃球的比賽場所。圖為1964年東京奧運的大會月曆,照片中剛完成工程,仍在綠化中的代代木國立競技場,清楚看到屋頂圓潤飽滿的線條美。

莫斯科奧運 列寧體育場下的歡慶場面

1980年的夏季奧運會,是社會主義國家所舉辦的首屆,於前蘇聯的首都莫斯科舉行。當中,以活潑多變的奧運吉祥物棕熊「MISHA」獨挑大樑,成為該屆奧運會對外的焦點與「親善大使」。西方國家因着蘇聯入侵阿富汗,大會遭美國為首的發起聯合抵制行動。MISHA為這屆遭多國杯葛而稍微冷清的奧運會喚起點點暖意。位於莫斯科中央的列寧體育場是開幕儀式所在,其時東歐諸國與社會主義陣營仍以動員式的歡慶場面主持典禮,而焦點除了巨形的MISHA汽球與群眾合作的紙板圖案外,因着眾多國家並未有派代表出席,稍感冷清的場面讓前蘇聯時代唯一的國際盛會顯出點點遺憾。

北京奧運 形象化的鮮明建築

能令觀眾印象最深的場館,是只看名稱便已浮現「清晰形象」,「鳥巢」與「水立方」是其中的好例子—— 2008年於中國首都北京舉行的一屆奧運,冠以中文名稱而非譯名的場館與城市地名,那怕是知名度排第三的「自行車館」,讀者一看便有依稀的橢圓形外觀印象留存。

而最能代表「成功的建築物」,相信是讓小孩子能以簡單幾筆便能繪畫到,並有着明確記憶點的「鳥巢」:這個由Herzog & de Meuron設計,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奧林匹克公園內的國家體育場,言簡意賅地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觀摩以上數一數二的經典建築過後,讀者可有感對「奧運場館」的印象仍非常模糊不清?對的,全因為各屆開幕儀式的電視直播活動,都是從觀眾看台上的俯瞰角度拍攝,以產生臨場感,令你感到你是觀眾席上的一員。接着各國運動員代表進場,持旗手總有特寫鏡頭,但場館呢?最後只能在開幕致詞完成後的煙火表演中,從直升機拍攝的外觀中「看到了輪廓」——那時已是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