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聚空間 Encounters
藝聚空間(Encounters)是每年 Art Basel Hong Kong 的焦點之一,穿梭於兩個展廳的大堂中央,展示不同藝術家的大型藝術裝置。今年主題是《Still We Rise》,構思來自 Maya Angelou 的詩作《Still I Rise》,希望觀眾能透過大型裝置締造的環境空間,重新對當今應對挑戰的方式進行思考。在展出的十二件美術館級數的大型裝置中有八件首次在香港展出,整個項目由 Artspace 行政總監 Alexie Glass-Kantor 策劃。當中 Jose Dávila 的《Homage to The Square》更向藝術大師 Josef Albers 致敬,探討其理論對後世的影響,透過精準的方形格式來觀察顏色和與周邊環境甚至觀賞人士之間的互動。作品輕微移動時會折射出顏色,為空間營造特別效果。其他參與藝聚空間的藝術家和組合包括 Simon Starling、Tony Albert、Joël Andrianomearisoa 、Latifa Echakhch、Elmgreen & Dragset、Gerasimos Floratos、MitJaiInn、Pinaree Sanpitak、塩田千春及趙趙。
藝廊薈萃 Galleries
藝廊薈萃(Galleries) 呈獻全球242間畫廊帶來不同派系和風格的藝術家作品,Galerie du Monde 以劉國松和敦漢深的經典水墨作品回顧亞洲兩大戰後藝術運動 —「五月畫會」和「一畫會」,這兩項藝術運動成功以現代主義為水墨重新定義。至於布魯塞爾畫廊 Galerie Greta Meert 則展出極簡主義大師的作品,當中包括 Fred Sandback 和 Sol LeWitt 的畫作,並同時透過年輕藝術家 Edith Dekynd 的藝術品來探討「物質性」這個話題。而風格截然不同的著名加州藝術家 John Baldessari 的作品也會同場出現,John Baldessari 的創作以幽默感見稱,並且能經歷時代考驗。最後,值得留意是倫敦 Richard Nagy 畫廊展出奧地利著名藝術大師 Egon Schiele 在1917年創作的《Woman Disrobing (Edith Schiele)》。去年是 Egon Schiele 逝世100周年,世界各地紛紛回顧這位藝術巨匠對後世帶來的影響。Egon Schiele 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創作的素描及油畫,畫功細緻有力,被譽為奧地利表現主義先驅。藝廊代表指出:「Egon Schiele 對他當時於歐洲地區的緊張形勢很是敏感,他的作品亦真切地透露了年輕人在社會邊緣的生活。」
藝術探新 Discoveries
我們將在藝術探新(Discoveries) 展區找到年輕藝術家林從欣 (Candice Lin)的蹤影,她的全新作品以藝術裝置審視美國殖民時代的歷史片段,以當時期中國苦力難以磨滅的經歷為主題。她在作品刻上的一段文字是來自美國哲學家John Searle於1980年撰寫的論文《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林從欣刻意令文字讀起來不暢順,好像來自Google Translate的翻譯,這亦是為了回應她的個人成長背景。現時居於洛杉磯的林從欣,為第一代華裔美國人的後代。至於她透過今次作品採討中國苦力制在中美歷史扮演的角色,她指雖然身邊沒有相關背景的人士,但卻有親人曾經居住在貿易港口的地區,對於這段歷史的感受特別深刻,亦希望利用藝術創作的過程加深對歷史的認識。
在今屆 Art Basel Hong Kong 期間播影的電影中,最值得留意是以中國著名畫家劉小東為主角的《金城小子》(Hometown Boy)。當劉小東向名導演候孝賢提出拍攝紀錄片的構思時,候大導隨即答應並屬意交由電影公司旗下的姚宏易負責執導和攝影。故事描述劉小東離鄉別井到北京學習藝術,30年後重返家鄉回到出生地進行寫生,而過程中他又面對了夾雜歷史、鄉情和記憶等的複雜情緒,《金城小子》於2010年首度播映,在2011年獲得第48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此外,展會期間會播放劉小東的相關電影,包括其2007年作品《東》和他與楊波導演及其團隊製作的紀錄片《On the Other Riverbanks of Berlin》。另外,婁燁的《春風沉醉的夜晚》與及程然以個人作品《奇跡尋蹤》為藍本而製作的電影《 M+ Live Art: Miraculous Trajectories》,也會在藝術展期間播出。
Editor
Veronica ChowCredit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the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