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IVATING CREATIVITY

筆者有幸在第一屆 Art Basel Hong Kong 就到現場參觀,除了眼睛永遠來不及追看的精彩作品,最具感染力的,是現場沸沸揚揚的氣氛。國際級藝術展空降香港,不但將從前要飛十多小時到歐美畫廊才能一睹真身的作品帶來此地,更成為了香港以至亞洲藝術家得到國際目光的平台,無論是對參展畫廊還是純粹來感受藝術氣氛的觀眾,都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類似的氣氛在去年展會變得特別濃烈——無他,經歷了一年愁雲慘霧,大眾可說是完全投身於熱烈的藝術氣氛;無論對藝術有沒有研究,都能切身感受創作帶來的生氣。而今年再度幾經波折的 Art Basel Hong Kong 終於成功舉辦,相信類似的氣氛會再度彌漫全場。今年大會更破紀錄迎來 28 個國家、共 130 間畫廊參展,展品的豐盛程度大概不難想像。

Tsang Cho-Choi (Image courtesy of Lucie Chang Fine Arts)

Tsang Cho-Choi (Image courtesy of Lucie Chang Fine Arts)

始終是國際級展會,現場當然會找到大師級作品,帶來亞洲以至全球多元藝術圖景的獨特概覽。維他命藝術空間呈獻兩位當代藝術先鋒——鄭國谷及白雙全的最新作品; Nukaga Gallery 將帶來 1950 年代日本前衛藝術家 Atsuko Tanaka 的經典作,同為近代極重要的藝術運動 Gutai Art Association 之中心人物,推動了前衛藝術在日本以至亞洲的前進。同場也可找到由 Shibunkaku Gallery 帶來另一日本前衛畫家 Yamaguchi Takeo 的作品,一睹上世紀中期亞洲藝術先鋒肆意無規則的實驗。至於近日墨寶重現而引起一陣風潮的「九龍皇帝」曾灶財,僅存的稀有真跡亦將在 Lucie Chang Fine Arts 展出,大概也會成為打卡熱點吧。

Dreconstructing (2004-2008), Movana Chen. (Photo by Gyeonggi MoMA, Korea)

Dreconstructing (2004-2008), Movana Chen. (Photo by Gyeonggi MoMA, Korea)

Fidgety (in between up & down) (2015), GayBird.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Hanart TZ Gallery)

Fidgety (in between up & down) (2015), GayBird.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Hanart TZ Gallery)

是的,作為盛事,無論在香港或世界各地的大型藝術展,到此一遊式的打卡快閃已成為 art fair 的「新常態」。這也不全然是壞事,因為美美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一經發佈,就會引來更多好奇的人們;套用一位經營畫廊朋友的說話:「只要十個人裏面有一位因此對藝術品產生興趣並好奇提問,已經是成就。」不過手機中的小框框,大概未必能傳遞現場大型或多媒體裝置的感染力——而這些作品在今年的 Art Basel Hong Kong 中可說為數不少。首先說本人最期待、由 Hanart TZ Gallery 帶來本地多媒體藝術家 GayBird(梁基爵)的作品《Fidgety (in between up & down)》。由 40 個喇叭組成的聲音裝置,每個都連接着動能發聲器,以不規則的先後次序播放着他的心跳聲,形成一個獨特又具有生命力的節奏。作品靈感來自中文字「忐忑」,象形地描述 坐立難安的心情,並透過由心跳所「演奏」的樂曲,表達聲音與形體之間久被遺忘的親密關係。

Untitled (1974), Atsuko Tanaka. (Image courtesy of Nukaga Gallery)

Untitled (1974), Atsuko Tanaka. (Image courtesy of Nukaga Gallery)

另一位來自香港的藝術家 Movana Chan 的作品,剛巧與筆者的職業有着密切關係。2004 年開始以切碎的雜誌紙張重新編成 「雜誌衣服」、名為《Dreconstructing》的作品。創作更以一 種持續進行的形式推進,2008 年將總共 24 件的「雜誌衣服」結 合成一件巨型作品,將消費品回收到新的表達形式,藉此引領我們反思紙媒(尤其是時尚雜誌?)與我們的切身關係,也顛覆我們「閱讀」的方式與可能。這次透過 Flower Gallery,Movana 將在 Art Basel Hong Kong 現場展出五米乘四米的大型裝置,再一次體驗另類閱讀。

Looking Up (2020), Tom Friedma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Luhring Augustine, New York,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 London,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Seoul, and London.)

Looking Up (2020), Tom Friedma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Luhring Augustine, New York,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 London,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Seoul, and London.)

邀請觀眾參與其中並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是裝置藝術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正如藝術大師 Marcel Duchamp 的智理名言:the viewer completes the work of art。 由 Lehmann Maupin Gallery 帶來雕塑家 Tom Friedman 的作品《Looking Up》, 顧名思義是一座三米高的人型雕塑向天仰望,並邀請觀者加入向相同方向凝視。作品曾在紐約 Rockefeller Center 展出,由於 極具參與性而引來一陣騷動。事實上來自美國的 Tom Friedman 一直以日常生活與環境為創作主題,試想:在街上遇見路人不約而同向同一方向凝視時,也有引起你的好奇,加入望向同一方? 正如 Friedman 過去曾以“The Epic in the Everyday” 為展覽主題,《Looking Up》再次將生活日常轉化成值得咀嚼的奇景。

雖然國外火紅藝術家或大師作品始終吸引,但筆者喜見 Art Basel Hong Kong 中出現的本地名字越來越多,其中幾年前在廁紙上繪上青花瓷圖案,成功被國際藏家青睞、以高價購下收藏的本地藝術家 Angel Hui ( 許開嬌 ),今年則在 Alisan Fine Arts 的空間中帶來極具本地情懷的作品。作品《Embroidery on the plastic bag – Hong Kong Goldfish Street 2》,貫徹許開嬌 art or trash 的創作方針,以極為平民的膠袋作為載體,透明膠袋上以傳統刺繡方式,繡上活靈活現的金魚與海草。每件刺繡膠 袋都被置於如魚缸的透明阿加力箱內,於現場並排陳列;觀眾可穿梭其中自由觀賞,有如遊走在虛擬、充滿未來感的金魚街之中。 在舊物以光速消失的香港社會,作品不禁叫人納悶——擁有 70 多 年歷史的香港金魚街,如果有一天被迫消失,這將會是我們緬懷、重遊的方式嗎? The viewer completes the work of art——一 切想像與答案,由你定奪。

Embroidery on the Plastic Bag: Hong Kong Goldfish Street 2 (2021), Angel Hui.

Embroidery on the Plastic Bag: Hong Kong Goldfish Street 2 (2021), Angel Hui.

Art Basel Hong Kong 2022
日期:5 月 25-27 日(VIP 預展) 5 月 28-29 日 (公開展出)
詳情: artbasel.com/hong-kong

 

 

 

>> 立即訂閱電子書及紙本實體書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