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位於歐洲西北部,同時地理上是荷蘭、法國和德國的中間交匯處,又與英國隔海相望。因此其文化和建築物都有多元化的歷史痕跡。現在,比利時作為高科技的歐洲國家而興盛,其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s)則是這北約、歐盟等 90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的總部,因此布魯塞爾有「歐洲首都」、「歐洲心臟」之稱。而比利時在藝術文化、食物和建築上更是最吸引遊客前往的原因。想要看到比利時的另一面,就要留意一些後現代藝術作品——巨型裝置藝術。以下搜羅了值得欣賞的比利時裝置藝術,下次要去比利時旅行的話就不要錯過了。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by Gijs Van Vaerenbergh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字裡行間)是 Gijs Van Vaerenbergh 的一個項目,由比利時年輕建築師 Pieterjan Gijs 和Arnout Van Vaerenbergh 合作製作。他們透過不同方式的試驗,最終創作出能讓參觀者參與的藝術品。這個「教堂」藝術品由傳統教堂的概念轉化而成,以混凝土為基礎,由30噸鋼和2000根圓柱組成,一格格空心令其變成有穿透力的藝術品。
地點:博爾赫隆(Looz),比利時
“Arcade Gallery” by Gijs Van Vaerenbergh
同樣由 Gijs Van Vaerenbergh 創作得是這個新的藝術裝置。他今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郊區的斜坡草地上展示了一個名為「拱廊」的永久性新裝置藝術。該作品由五個鋼板組成,中間空心並以鋸齒形線條(zigzag 狀)排開。雕塑坐落在一條歷史悠久的道路上,象徵著以前發生洪水一事,將藝術與歷史聯繫。
地點:克雷貝克(Kruibeke),比利時
“Le Plongeur” by Idel Lanchelevici
這個雕塑由羅馬尼亞藝術家 Idel Lanchelevici 創作,有近80年曆史,最初是為慶祝運河的建成而在1939年的國際水博覽會(Water Expo)展出。由於雕塑受到熱烈歡迎,當時比利時就買下更耐用的材料製成副本,以用來永久展示。這個雕塑描繪了準備入水的一刻,耍雜技的 Le Plongeur 雙手站在阿爾伯特運河上的鋼弓上。有趣的是,曾經有市民因為擔心雕塑的平衡而在其腰上綁了黃色袋固定。
地點:列日市 (Liège),比利時
“The Sequence” by Arne Quinze
The Sequence是由比利時藝術家和設計師Arne Quinze設計的紀念性公共雕塑。在2008年11月建造,長達80米、高15米,延伸之處連結了佛蘭德議會和佛蘭德代表議院。彎曲和扭曲的結構就好像穿透了兩座建築物般,帶給人兩座建築物緊密相連的錯覺。
地點:布魯塞爾(Brussels),比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