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屆康城影展的陣容是一場盛宴,既有備受矚目的星級巨作,也有名不見經傳的驚豔之作。隨著電影節的結束,我們總結了康城影展上首映的最佳影片。
Anatomy of a Fall
獲得今屆金棕櫚獎的法國導演Justine Triet,帶來這部緊張而冰冷的驚悚片。故事發生在法國阿爾卑斯山一個偏遠的、被白雪覆蓋的小屋裡,一位犀利的德國小說家 Sandra(Sandra Hüller飾)小兒子Daniel(Milo Machado Graner)和丈夫Samuel(Samuel Theis)住在一起。當丈夫的屍體被發現倒在家旁邊的地上,Sandra很快發現自己涉嫌謀殺而被審判。這部滑稽的、希區柯克式的、充滿謎團的電影讓觀眾猜測不到結果,而隨著Sandra和Samuel的婚姻的真實狀況被揭露,Daniel亦開始懷疑他母親的清白,並帶來令人震驚的啟示。Swann Arlaud飾演的Sandra,是魅力四射(而且似乎很癡情)的律師,Antoine Reinartz則飾演正義凜然的檢察官,帶來無懈可擊的演繹,其中電影配樂50 Cent的《P.I.M.P.》的運用,是我在電影中見過的最好的例子。
The Zone of Interest
經過10年的沉寂,《Sexy Beast》的導演Jonathan Glazer回來了。他透過一個令人震驚的新角度對大屠殺進行了細緻入微的研究:Rudolf Höss (Christian Friedel飾)和他的妻子Hedwig(Sandra Hüller飾,再次帶來出色表演),和孩子們住在奧斯威辛邊境的鄉郊。當Rudolf在集中營工作,毫無感情地監督毒氣室的順利運行時,Hedwig在那些被囚禁者的廢棄物品中穿梭,挑選絲綢睡衣和奢華的皮草大衣,在一個鬱鬱蔥蔥的花園裡,似乎可以聽到遙遠的尖叫聲。當政府實施對Rudolf的安全轉移時,Hedwig拒絕離開她的天堂。與此同時,他們家上方的天空變暗,煙霧不斷上升。儘管題材殘酷,但這是一部關於人類矛盾心理不可錯過的、令人大開眼界的戲劇,就算是最微小的時刻——Rudolf和Hedwig的一個兒子檢視牙齒碎片⋯⋯都能讓人意識到集中營的恐怖程度,並會讓你在未來幾天或幾週內陷入對這場歷史大屠殺的沉思。
May December
在Todd Haynes這部關於荷里活權貴的新作, Elizabeth Berry(Natalie Portman飾)和扮演Gracie Atherton-Yoo的Julianne Moore,共同帶來一個視覺狂歡和道德陰暗的故事,電影每一個角色都很迷人,而且有所缺陷。我們從釋出的片段中了解到,後者在36歲時與她的同事 Joe 發生了婚外情。幾十年後,在她出獄後,這對年齡差夫婦(由Charles Melton飾演的Joe現在是一個情緒激動的30多歲的人)已經結婚,並有三個孩子,他們很快都將離開去上大學。當 Elizabeth 以探究的名義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重新揭開了各自的舊傷疤,這段關係很快解體。這部影片結合了精彩的表演和有趣的劇本,對電影明星的權利和各種形式的剝削進行了諷刺,令人忍俊不禁,讓人欲罷不能。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馬田史高西斯這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史詩大片《花月殺手》,講述了1920年代石油資源豐富的Oklahoma州多位Osage印地安族成員的神秘謀殺案,它不負眾望,擁有令人眼花繚亂的電影攝影、豪華的製作設計。 Lily Gladstone飾演的Mollie Kyle,是一位富裕的美國原住民婦女,被愛攀比的Ernest Burkhart (Leonardo DiCaprio)的魅力吸引。然而結婚後,Ernest 聯同他的叔叔Bill Hale(Robert De Niro)對她的家族發動了一場秘密的戰爭,企圖奪走族人非凡的財富。而她,被糖尿病蹂躪,丈夫給她注射維持生命的胰島素,繼續在各種困難中生存。這是一部緊迫而又尖銳的電影,揭示關於美國近代歷史以及Osage群體難以想像的勇氣,是這位導演多年來其中一部最佳影片。
Banel & Adama
作為唯一一部參與金棕櫚獎角逐的新晉導演電影作品,Ramata-Toulaye Sy這部令人心碎、充滿畫意的愛情片以塞內加爾北部乾旱的平原為背景,講述了溫柔的Adama(Mamadou Diallo)和他激烈反叛的妻子Banel(Khady Mane)。她渴望逃離他們村子裡的職責和等級制度,而他作為社區的未來領袖,卻不願意離開這個地方。他們在烈日下度過漫長的日子,試圖找到一個被沙塵暴掩埋的廢棄的家作為自己的家,但當長期的干旱降臨,奶牛開始在田裡死去,一段看似堅不可摧的關係出現了裂痕。每個鏡頭都經過精心構圖,色彩的鮮豔程度幾乎令人眼花繚亂,即使在Banel的憤怒上升到極致並威脅要壓倒一切的時候,氣氛仍然是奇妙的迷離和超現實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結尾,它讓我屏住了呼吸。
原文轉自《VOGUE》英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