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GUE HK: 對於你們來說,電影是甚麼?你們怎麼看導演這個身份?
CHAN HING KA: 電影是一個 media 去表達作者的想法。電影是 larger than life,在大銀幕裏看,給人的感染力和想像力空間大很多。根據我和朋友溝通,導演是眾多電影專業中最不專業的,因為有很多專業幫他。導演反而比較注重 creative,想表達甚麼 和他的 judgement。
NORRIS WONG: 我也覺得電影是表達的媒介。電影比上網看的影片多了一種叫「美」的東西,我是「電影院派」。導演就是作為決策人和管理者,是很理性的工作,在創作和製作之間平衡,要一邊妥協,一邊選擇最好的東西。

VOGUE HK: 你們屬於不同年代的電影人,可以說說在你們的年 代拍電影有何困難或機遇?
CHAN HING KA: 有幸在香港電影黃金年代入行,可能性很多,想到就拍到,問題是創作力夠唔夠,你叻唔叻,你唔叻就沒辦法。拍壞了還可以補拍補到好為止,不行就換導演。但他們這一代很困難,因為真的不會 over budget。
NORRIS WONG: 沒有經歷過好豪爽的年代,我們的訓練就是要好慳錢、好準確,寫劇本階段已想好怎樣縮減製作費。從讀書時已經一直這樣,對我來說不算很困難,反而習慣限制。這一代的 困難是沒有練習大片的機會,如以前港產片最厲害的「飛車」、「爆破」。機遇就是多了 content 需求,有很多網上串流平台影集,製作模式其實都很「電影」的。

VOGUE HK: 談談你們在《金都》時的合作,你們從對方身上學到甚麼?
CHAN HING KA: 我們是比較舊的年代,新導演會給一些我們從未想過的想法。例如《金都》的「港女」,如不是監製《金都》,我想我成世人都不會接觸這一類電影題材。我們用男人的角度,而她是很女性的角度,《金都》好有趣,那種女性自我的心態是我自己未曾看過的。
NORRIS WONG: 阿嘉是寫劇本的,創作上的溝通方便很多,他教了我一些更快完成事情的方法。舉例,女主角的心態很難表達,那時參加「首部劇情」比賽,他提議為女主角加 voice over,未必會拍,但寫出來,評判一看就會明白她怎樣想,是很實際的建議。我在浸大教書也有把這個方法告訢同學,跟演員溝通時可用 voice over 表達角色怎樣想,他就可以有多一個角度明白角色。拍第一部電影的經驗很有用,有《金都》才夠膽去做第二部。

VOGUE HK: 嘉導,你怎樣看 Norris 在《金都》和《填詞 L》的表現?跟其他香港年輕導演比較,有何優勢或長處?
CHAN HING KA: 未看《填詞 L》時我覺得 Norris 就是拍《金都》的類型,可能走不出這個類型。看完後發現是兩件事來的,又得喎!她真的可以有趣地表達抽象的東西,比如追夢,但整體好 entertaining,觀眾笑的時候也完全接收、感受到。我覺得她的空間很大,如果將來有機會拍娛樂性比較豐富、甚至表達抽象的東西,她都可以,比想像中更多面化。

新導演拍第一部電影通常很容易,因為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以寫,第二部就很難。Norris 的玩法幾得意,第一部和第二部剛好調轉了。可能因她是編劇出身,比其他新導演有優勢,創作很闊。我和一些新導演談過,他們拍完第一部之後頗迷失;尤其是有機會得獎的,他會更迷失。Norris 她比較闊,無論給她甚麼題材,她都應該可以做到。

VOGUE HK: 嘉導,作為電影業前輩,你對香港新一代導演有何看法或期望?你也在學院教授電影課程,你會特別重視傳授哪方面的知識或經驗?
CHAN HING KA: 2000 年前後的新導演有很大分別,2000 年前 較傾向娛樂片,以觀眾為先。但 2000 年後,多了導演喜歡說自己的故事,甚至不太理會市場、票房。政府(資助)有時是雙刃劍,大家偏向拍自己鍾意的戲,不理票房。但第二、三部問題出現,就要面對市場。在中大和浸大我都有教劇本,浸大我還有教製作。第一方面就是所謂的 creative mind training,要求自己高一點,不要小看自己。第二方面就是很 basic 的經驗分享,譬如在現場拍的時候要注意甚麼,前期、shooting 和後期可以怎樣做,都是比較實用的東西。

VOGUE HK: Norris,在電影創作方面,可有甚麼目標?作為女性導演,你覺得自己是否有所限制?
NORRIS WONG: 回應阿嘉的講法,我想下一部更加面向觀眾。第三套電影是「薪火相傳計劃」資助,預算較多,有 900 萬,需要再更加面向觀眾。香港這個環境,性別真的沒有很大限制,聽說香港是全世界最多女導演的地方。限制反而是自己不夠經驗多過性別,沒有困難,也沒有優勢。

VOGUE HK: 那麼你們如何看香港電影的前景?該怎樣傳承下去?
CHAN HING KA: 我自己看來是幾危險的,雖然有幾部幾賣座、口碑好,但只局限本地市場。香港市場太細,沒辦法承擔大製作,只能拍小品。我們希望幫新導演的視野放遠一些,拍一些 universal topics。要多給香港新導演面對大製作,有更多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去幫他們打開市場。
NORRIS WONG: 我覺得要試兩個方向。我和黃鐦 (監製) 自資拍攝《填詞 L》,就是在試預算好細、好 indie,但靠本地市場就夠 support 的方法。另一方向是其他國家的錢和市場,學習如何跟國際接軌,就像我拍 Netflix 劇集。我們這代人,傳不傳承不是想像中那麼重要,我們是否可以闖到一條新的路出來,這問題還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