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拾」的門牌 。

「夕拾」的門牌 。

在土瓜灣一棟陳舊的工業大廈的九樓,有着這樣一間佔據 3000 呎面積的舊物店,等待着有緣人敲門。

還未打開「夕拾」(Jiksap)的店門前,一盞暖黃色的燈照亮着門牌,「夕拾」的名字下面,寫滿了一排名詞,它們是物件、家具、書籍、雜誌、印刷物和相片,而在這些名詞前,一個「古」字形容了所有。「夕拾的夕在廣東話中和一直的直發音類似,對馮永權(阿 Wing)來說,他就是在一直拾起過去的事物。」店主之一黎小楓(Sylvia)告訴我們,而 Wing 則是創立這家店的人,兩人目前一起經營「夕拾」。

「夕拾」收藏的舊物多為生活化的物品。

「夕拾」收藏的舊物多為生活化的物品。

土瓜灣在香港是舊區,而正是這樣的陳舊,才和「夕拾」如此吻合。「夕拾」經歷過幾次變遷,最初的名字叫做「次文化骨董店」,那還是 1980 年代的事情,阿 Wing 就是從那時開始收藏舊物,當時還只是收集相機這樣的物件,現在的這間舊物店則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博物館」,3000 多呎的面積被各種各樣生活化的舊物鋪滿,這還不夠,據兩人介紹,他們在牛頭角還有一間倉庫擺放放不下的舊物,規模可見有多大。

「夕拾」收藏的一些舊物年代十分久遠,可追溯至上世紀1950年代。

「夕拾」收藏的一些舊物年代十分久遠,可追溯至上世紀1950年代。

Sylvia 向我們解釋稱,之所以在當時叫「次文化」是因為阿 Wing 覺得他的這個愛好並非主流,而他又喜歡日本文化多一些,因此選擇了日文中「骨董」這個詞語。「夕拾」 這個名字直到 2016 年左右隨着 Sylvia 的加入,才得以正式確立。「因為我覺得這個名字很美麗,但如果用『朝花夕拾』又太長了,『夕拾』聽起來更像是一家書店的感覺。」 Sylvia 說道。在「夕拾」,阿 Wing 和 Sylvia 兩人達成了一個默契的分工,阿 Wing 負責收集這些舊物,而 Sylvia 則負責店鋪日常運營。

「夕拾」的兩位店主馮永 (右一,店鋪創辦人)、黎小楓。

「夕拾」的兩位店主馮永 (右一,店鋪創辦人)、黎小楓。

但並不是所有的舊物,阿 Wing 都會收回來,他對「收」和「賣」兩件事都很挑剔,收回來的物件他看中背後的故事,這也讓「夕拾」收藏了許多在別人眼中「不值錢的東西」,例如一組寫了 20 年的記帳本。「有個朋友問我們收不收舊家具,阿 Wing 就跑過去看看,結果他對他們的家具完全沒興趣,但看到這組小本子,他眼睛就亮了,他覺得太特別了。」

「夕拾」店鋪佔地3000多呎。

「夕拾」店鋪佔地3000多呎。

就是這樣,店鋪中的許多東西都是在這樣的不經意間意外獲得。而賣東西,他會問對方買回去做甚麼,如果對方沒有說出一個他滿意的答案,他會告訴人家「如果沒有甚麼用那你可以不用買,拍拍照就好了」。

就像身邊的一切在發生改變,對阿 Wing 和 Sylvia 來說,如今的「夕拾」也慢慢跳脫出了最初的舊物店的角色,它也是一個展覽空間,一個活動場所。大概在 2018 年的時候,「夕拾」舉辦了第一個展覽,「舉辦展覽能夠讓我們從當下的狀態中抽離出來,改變看事物的角度」。例如,他們會以「圓形」為主題,從店鋪中找到和其形狀相似的物件,也會以「Re」為主題,延伸出 Re:Type、Re:Seen、Re:Pose 等不同方向的展覽活動或者工作坊。

「我們不想限制自己,只做零售的部分,我們也可以很多元化,例如做展覽、做活動,做公益教育等等。」Sylvia 笑着說道,而這也是「夕拾」越來越特別的地方,它的一切從一個愛好開始,從 1980 年代到 2020 年代,一直堅守着初心。阿 Wing 的固執和認真也讓「夕拾」有了更多的個性,它不是一間商業化的古董選物店,Sylvia 則讓「夕拾」有了更多元的觸覺,不再停留在商店的角色,而是朝着整個社區延展,融入進社區當中,變成微小但又有力量的一部分。

Photography: Eugene Chan
Text: Junjie Wang

Jiksap
9/F, Block A, On Lok Factory Building,
90 Kowloon City Road, To Kwa Wan, Kowl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