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 90 高齡的香港退休名醫黃貴權醫生,是國際知名的攝影家及收藏家。他在 60 年代迷上攝影,師承攝影大師鄧雪峰,工餘時間不斷鑽研,到了 70 年代已揚名海外,更 9 次在國際沙龍名列世界十傑。及至 1984 年,黃醫生因自覺遇上創作瓶頸而放下相機,一放便是 10 年。他轉為研究中國藝術,並以「靜觀樓」為齋號收藏 20 世紀中國書畫;他從中感悟到東方藝術精神,是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當他在 90 年代重拾相機時,其攝影技藝大有突破,借助中國書畫技法語言及理念,把具象的攝影昇華至意象的境界。
香港音樂人江逸天是近年備受關注的年輕唱作人、作曲家及音樂監製,除了個人創作也有參與電影、舞蹈及劇場配樂,擅長運用自然聲音及營造詩意。談到這次應邀為《不似之似——靜觀樓藏光影與墨痕》展覽創作音樂的得着,他說黃醫生漫長的創作生涯和當中的停頓,令他深受啟發:「我作為一個創作者都算是年輕,尚未有(黃醫生的)人生深度。我唯有去幻想,作為創作者最豐富的東西就是想像力,今次我就想像究竟怎樣去探討這麼抽象的理念。」
他的原創音樂影像項目《二三隨筆》,包括展廳環境音樂、與展品相應之曲目以及音樂錄像,還會舉行現場音樂表演。他說隨筆有日記的意思,也代表速寫、素描,「我的作曲風格深受坂本龍一影響,他最後的專輯(《12》)裏只有幾首歌有明確的主題,很多都是抽象形式,好像速寫、素描。我愈來愈傾向這種風格,是形容一種感受,多過好像蕭邦或者貝多芬那樣,有很華麗的主題或者氛圍。」他覺得自己今次的角色就像「interpreter」(傳譯員),把他從黃醫生作品和收藏中感受到的情感,轉化、翻譯給觀眾,「我的音樂不會太 intrusive、太侵略性;效果類似是為他(觀眾)打開一個世界。」
MORE THAN MEETS THE EYE
黃醫生鍾情菲林,從不用電腦後期加工,全靠細膩觀察力和高超攝影技巧,如多重曝光和折返鏡等;他鏡頭下的花草山水若隱若現、虛實相間,表現了大自然的光、色、線、形之美。如何透過音樂表達這些靈動瞬間?江逸天舉例說,《靜觀》這張相片很有趣,相中荷葉看似靜止,其實不然,他可以感受到水的流動,「那段音樂是不斷有暗湧、synthesizer 慢慢浮出。你可以幻想自己是那塊荷葉,被周遭環境、旁邊的藍色和綠色圍繞,是用聲音去 extend 那幅相。」在《待放》之中,黃醫生捕捉了萬綠叢中的一朵荷花花蕾的身影,他從相中閱讀到一絲孤單感,「我用了單純的鋼琴聲,去表達遺世獨立的姿態。」
此外,江逸天還運用了許多從日常生活中錄取的聲音素材。例如環境音樂中的一段風聲,是他在某個房間裏錄取的,那裏因窗口漏氣而傳來陣陣風聲;雖然是在室內收音,卻有身處戶外的感覺。另一段水滴聲,則是他在某公園裏錄下的水井滴水,「聽到這些水滴聲,每個人都有不同想法,不一定是公園滴水,視乎每個人的不同經歷而有不同的感受。」
「近幾年都在探討究竟作曲是甚麼一回事呢?我玩了很多 improvisation(即興音樂),當中也常會模仿某種聲音,或從大自然裏取得靈感,或用鋼琴去製造不一樣的鋼琴聲音。其實都是同一道理,你想模仿某些東西,但到最後它仍是鋼琴的聲音。」他所指的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仍是山」三種心境轉變,這也是他對「不似之似」的理解。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江逸天說自己在這次創作中的最大啟悟是:「『不似之似』 原來是很多人都追求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這令我覺得作為創作者,其實沒有那麼孤單。」他坦言在節奏急速的香港,要放下創作並非易事,但黃醫生藝途上的過渡與沉澱,令他學到「留白」的重要,「所以唯有想像,期待有一刻我也可以放下 10 年。」
吳冠中藝術贊助:20 世紀中國藝術對話系列
《不似之似——靜觀樓藏光影與墨痕》展覽
日期:3 月 22 日起
地點:香港藝術館 4 樓靜觀樓藏品廳
查詢:hk.art.museum
Editor
Bonnie YauCredit
Photography: Chau Yiu 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