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AB 的據點位於上環一條安靜的小街上。在設計總監吳鎮麟(Otto)與建築總監葉晉亨(Hang)的帶領下於2013年成立,LAAB 有別於一般建築設計公司,顧用了非常多元的創意人才。「除了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團隊中還有社會學家、工程師和工藝作人。我們相信,空間的創新發生在不同學科的交匯之處——當建築師從社會學角度思考、社會學家質疑城市設計、工程師和工匠挑戰設計師時,很多有趣的思維由是誕生。」有如出自團隊之手、一個移動的小食亭(Harbour Kiosk),一個保存集體記憶的咖啡館(T – CAFÉ),以及用數碼工藝打造的購物空間(K11 Musea),融合了不同範疇的研究與思維,令作品以多維度的方式存在。
事實上,LAAB是城中不少創新建築空間的幕後推手,例如 K11 Musea 的 Opera Theatre、Bohemian Garden和Nature Discovery Park 等。而這些項目的形態不約而同地都是向自然取經。「大自然一直是我們許多作品的靈感繆思。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搬進這個工作室的原因之一——像這樣的戶外庭院,在香港是難得一見。我們從大自然的幾何學、動感、生命週期和互動中學習,不知何故,這已成為我們設計語言的一部分。」
工作室隔壁是新開展的項目 —— prototypeLAAB。被二人稱為 “CV of failures”(失敗的簡歷),展示一些為各種項目精心製作、但最終沒有成真的產品和家具原型。「當我們看到一件設計師的作品時,接觸到的通常是其美麗、成功的一面,我們很少談論失敗——但失敗很多時才是讓創作走向成功的必然路程。一個成功的設計往往會經歷不同的迭代,每一步都是一個學習。在 prototypeLAAB,我們展示了為不同項目開發的產品原型,從訂製家具到木工和飾面,希望將討論的焦點從『結果』轉向『過程』。prototypeLAAB 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由團隊成員設計和製作的,在開發、研究到製作都花上了不少時間,我們稱之為數碼工藝。這個項目目前更多的是作為內部練習,但我們希望未來疫情稍為舒緩後,能夠向公眾開放。」
Designer Picks
Editor
Sheena KhemaneyCredit
Photography: Natalie Du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