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的第一層次:家庭關係與結構
當你陷入複雜的家庭關係,會使你易於困在情緒勒索的痛苦中。你還記得前面的提問嗎? 「如果拒絕不了母親,你拒絕得了父親嗎?」你也許會發現,你不只拒絕得了父親,可能有時候還會不自覺將父親排拒在外。如果你自然有這些反應,那就代表你已捲入父母的夫妻不協調中,因此你總是想親近母親、幫母親分勞解憂,甚至偶爾會視父親為母親的敵人,跟母親越來越親密,轉而使母親一有許多不滿就往你身上倒。
大部分承受父母的情緒勒索與控制困擾的孩子,往往擁有與自己過於緊密的母親,以及過於疏離的父親。因為父親的缺席,你不自覺得成為母親的情感支持者,以及各種家庭問題的解決者。久了之後,你承擔了家裡很多的責任,這往往不一定是事務或經濟相關的責任,更多的是如何讓家人開心的任務。
因為你從小就承擔了這個責任,當然會有很多壓力與挫敗感,而容易導致你「不覺得自己能力夠好」的弱小感,因為你好像從沒達到「為母親分勞解憂」的最終目的。但你很清楚的是,只要你做不到母親的要求,母親肯定不開心,而逐漸形塑你的完美主義。因為最根本的問題是,你從來就難以肯定自己真的盡到了「孩子」的職責,因此一直容易感到羞愧或罪惡感。
為什麼你這麼努力了,卻始終感到挫敗、羞愧、罪惡感呢?親愛的,其實,一個孩子根本做不到「丈夫」的功能,而真正讓母親痛苦的,是對伴侶的失望與失落感,這些情感孩子本來就承接不了。但當母親在親密關係中失落,就會將心中滿腹的愛與期待,轉移到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過度付出、關心與照顧,進而有嚴格的要求。或者,將難以改變伴侶的無力感,轉而改變孩子,要求身為孩子的你事事都造媽媽的意思走,舉凡工作與伴侶選擇,到日常的飲食和穿著等。
你要先看懂自己在家庭的位置,也就是你已經從「孩子」躍升至「伴侶」的位階。而在看懂家庭的關係結構後,你要問問自己:「我想以及我能如何選擇呢?」在受到親情情緒勒索的痛苦,以及跳脫後的未知和恐懼之間,往往更多的人會選擇站在熟悉的位置上,持續以往的關係模式。這其中的困難之處在於,當你待在這個位置久了,便會覺得越來越安全。畢竟在現存的關係模式酬賞中,你獲得了重要的「被需要的關係認可感與歸屬感」。久而久之在被餵養的情形下,我們會開始與母親的情感共生,一面覺得糾結痛苦,一面覺得安心,卻又無力去拓展生活的其他可能,你就會一直當母親心中的好孩子了。
聽到這裡,我想你不難想像的是,家庭關係是如何形塑一個人的人格,以及人際互動模式。之所以我們覺得關係中有情緒勒索,主要還是因為這是一個特定又緊密的關係,以及兩方有不同的想法意願,而你無法好好地拒絕。因為你的拒絕會傷害對方,等同於傷害自己,因為你與對方已經是情感共生的個體了!
親情的第二層次:自我結構與界限
再來,我們來談自我的部分,討論自我結構與界限,讓你了解人我互動情形。其實從家庭互動中,已經形塑了自我結構,這對孩子有兩個層次的影響:
1.自我被壓抑
若情感失落的母親有控制欲,就會限制孩子長出自我、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而孩子為了取得母親的認可或維持關係的和諧,就會順服於這種受限的教養,逐漸忘記自己的聲音。從不敢表達,一直到不知道怎麼表達,最後不覺得需要表達。然而,當一個人的自我被壓抑,連帶生命力與創造力也會受壓制,更容易活出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人生。
2.自我被挫敗
對孩子而言,照顧者就是全世界,當孩子不斷努力獻殷勤、當乖孩子,卻不能換取照顧者的幸福感時,孩子內在會產生強大的無能與無力感。他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夠,但又因為獲取不了足夠的認可感,而拼命做。
無論何種影響,當自我被壓抑與被挫敗,都會形成一個人對自我的感覺不良好,同時又容易對自我的存在產生模糊感,而更難以與家人拿捏舒服的界限。因為良好的界限需要有清晰的自我感,知道自己的感受與立場,並且能適切地表達。因此,有太多人最後選擇疏遠家人,甚至疏遠任何人,因為當對方靠近時,他會感到不斷被索取、要求與期待,這種感受太痛苦。但當你所感受到的痛苦越強烈,就越需要學會如何設立界限來保持舒適的關係。
如何解除你的親情焦慮?
最後,我要好好和你探討「界限」議題,如何辨識界限是否被侵犯,以及如何設立界限。
當自我界限被入侵時,你很容易會聽到對方說:我這是「為你好」、這是在乎跟關心你的表現,你不應該違抗!那我們究竟要怎麼看懂自我的界限是否已受人侵犯呢?
簡單來說,這時候,你的焦慮會現形,你會侷促不安,甚至腦海裡有各種想像和擔心,你會開始不停想:「他怎麼會這樣說?」「我這樣做可以嗎?」 「可是他會不會……」
舉個很輕微的例子來說,例如媽媽看到你今天的打扮,對你說:「你怎麼不好好照個鏡子,這樣很難看!」接著你開始自我懷疑,又有點憤怒地想:「這有什麼嗎?是不是他講的對?還是我太固執又不聽勸?」你的腦海中會出現各種情境,甚至是災難式情境,也因為這句話,讓你對自己、對未來、甚至對關係都充滿很多焦慮,然後也有點無助地想著是不是真該聽媽媽的勸。
這句話之所以輕微,因為它還不及「你怎麼辭掉這麼好的工作,你是瘋了不成」或者「你怎麼嫁這種老公,你下半輩子根本毀了」這種不停在人生重要階段出現、各種左右你心智,並要你依照他的忠言去聽話或執行。
然而,無論輕微與否都會造成你的焦慮,除了感受到那被越界、自由被壓縮的焦慮外,還有若不討好就會有麻煩的恐懼,同時,加上你不一定可以為自己所有的行為負全責的擔憂。因此,你依舊依賴這些話給你方向,或給你被愛、被關心的感受,有時也害怕自己不聽話會後悔,無法承擔責任。
當你的界限被侵犯,其實你的內心都知道。你的焦慮點在於:你知道你的想法或行為,跟別人預想的並不一樣,但你並不一定想遵循其他人的思緒走,你想照你自己的,但你不夠有把握或肯定自己的現況,或者你很怕讓對方不開心,因而無法把持住親情的界限。這時,你的心會透過「焦慮」的反應來讓你知道。其實你渴望的,就是被他人好好尊重與認可,也就是,不論你做什麼都相信自己是被愛著的,你也就不用感到不安了。
當然,有些家人是不容許被拒絕的,因為他們將拒絕視為「否定他的身分與他的愛」,而你可以做的是「維持關係連結的不合作運動」,也就是拒絕母親那份要求,而不是拒絕母親這個人。這讓你依舊能與母親保有連結,而這份連結可以從關心母親的日常生活做起,像是告訴她:「媽,飯煮好了喔!」「要吃水果嗎?」
「早點睡喔!」「今天溫差大,外套要記得穿喔!」或者傳訊息時,可以在生活層面上持續傳遞你的關心。當然,你可能會換來對方的冷處理,但千萬要記得這冷處理的關係模式,一種是她控制的手段,知道你可能會承受不了關係的沈默與沒有互動,而屈服;另一種則是她還在消化對關係轉變,而帶來的失望、憤怒,在清楚自己可以怎麼互動之前,她並不知道可以怎麼應對。
因此,當你帶著這層理解,慢下自己的腳步,不要求母親立刻適應關係型式的轉換,也不要求她立刻接受你位置的調整,反而需要要求自己,先適應關係改變過程中的不適,包括孤單、害怕等各種煎熬的感受,而讓自己調整好,有能力繼續與母親維保持連結,即便是單向的互動也是。當她有一天發現冷處理的方式已經無法改變你,無法讓你照她的意思走,你依舊是不合作的立場,且依舊是那個愛母親的孩子時,她就需要調整自己在關係中的姿態,去學會適應關係的改變了。
所以親愛的,辨識親情越界後,我們有很多自身的功課要做、要負起責任,包括:相信自己、勇於選擇和負責、尊重自己且更尊重他人,而保持適切的連結、給出愛。當你認清自己,那條與人之間的線自然就越來越清楚了。
來源:三采出版《走出關係焦慮》 作者/吳姵瑩
原文源於台灣VOGUE
Editor
YOYO SU VOGUE 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