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ULTURAL EXCHANGE

活在數碼年代,都市人的生活模式漸漸改變,從以往到戲院欣賞大熒幕播放的電影,現在則用一支手機於 16:9 的屏幕中踏進其光影世界;閱讀習慣亦然,電子書成為新興的文字載體,實體書的價值面臨淘汰邊緣。宏觀近年的本地書店市場,一家又一家的倒閉,閱讀藝術如同厚重艱澀的經典名著被擱置一旁,難免令人惋惜。偏偏有四位志同道合的有心人,一對夫婦 Kenneth Tsang 和 Joanne 以及一對兄弟 Michael 和 Gabriel  去年八月中決定開設書店 Hiding Place 舍下,也不得不佩服文化人對夢想的堅持,讓同路人在這個新平台互相交流書本的樂趣。

書店以外, Hiding Place更不時化身成開放式的迷你讀書會,大家可以在此空間互相交流閱讀想法。
書店以外, Hiding Place更不時化身成開放式的迷你讀書會,大家可以在此空間互相交流閱讀想法。
書店以外, Hiding Place更不時化身成開放式的迷你讀書會,大家可以在此空間互相交流閱讀想法。
書店以外, Hiding Place更不時化身成開放式的迷你讀書會,大家可以在此空間互相交流閱讀想法。
1 / 2

四位愛書人巧合在西環居住,因一次閒談促成開書店的想法, Kenneth 與 Joanne 不謀而合表示:「閱讀就像呼吸一樣重要。 它可以更新自己視野,日常面對的生活難題,往往可以透過不同種類的書籍中獲得更多方向以及人生道理,看見更多生命的可能性,有助解決問題。今天的香港人未必有真真正正『打書釘』的地方,Hiding Place 則化身成開放式的迷你讀書會,大家可以在此空間互相交流閱讀想法。」Michael 補充說:「大家都知道閱讀是好事,卻無法抽空可以安靜地細閱一本書;我們旨在大家能夠讓閱讀成為生活小習慣,哪怕只是佔一天很少的時間,起碼可以 slow down 一點生活節奏。」

店主們會在書本上放上親手寫的 notes,方便大家憑感覺與個人想法挑選書本閱讀。

店主們會在書本上放上親手寫的 notes,方便大家憑感覺與個人想法挑選書本閱讀。

Hiding Place 的特色之一,是以戲院上畫的概念置入書店,每期只會上架十本精選書籍,而他們必須有人是閱讀過這些作品, Gabriel 說:「這樣才能與客人溝通,而我們亦會在書本上放上親手寫的 notes,方便大家憑感覺與個人想法挑選書本閱讀。書本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傳統的產物,可能會被時間慢慢淘汰,但可以成為一種生活品味的體驗,我們需要保留實體書的重要性。」 Hiding Place 強調書藉的多元性,的確從訪問當天看到書架陳列出來的十本書,有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描寫自己書店與幾個文化都會經歷的《最糟也是最棒的書店》、本地漫畫家 Yanai 探討抑鬱症的《自□》、棟篤笑演員 Trevor Noah 以自身成長故事展現種族議題的《Born a Crime: Stories from a South African Childhood》,還是富有童心的繪本《路易被吃掉了》等等,讓不同的讀者可以尋覓合適的書本;想起來,就像交友配對一樣,看看自己的緣份,或許從書中影響一生。

當談到書本與藝術的關係,Joanne 直言:「 實體書外觀已經是藝術品,無論封面、字體、紙質都是相當講究,設計相當用心,這些是電子書不能比擬的。」值得一提的,Hiding Place 從去年成立以來已經舉行不少藝術文化展覽,例如長居香港的藝術家 Seain 近期於此舉行一場探討人與人關係的《When We Come Together》個人展覽、紀實攝影師黃勤帶和葉英傑的分享會、與青花工作室合作的年曆版畫工作坊等等,成功打造屬於香港人的全新藝文空間,Kenneth 對此表示:「我本身是一名藝術工作者,在初出道時有很多貴人幫助我;於是乎,想趁這個空間可以讓不同的新晉藝術家多一點展示作品的機會,亦促進藝術交流。」 Gabriel 深感認同並謂:「當然我們仍然以推廣閱讀風氣為首要任務,但在店內認識不同的人之後,無疑會想多一點的變化, Hiding Place 是流動而可塑性很強,未來希望能夠召集更多藝術愛好者,一起合作更多具有趣味與意義的活動。」就這樣聽來,Hiding Place 其實一點都不「隱藏」,反而是藝文愛好者的開放基地,就像閱讀一本小說,每個章節編寫了全新的劇情。

 

Hiding Place
G/F, No.27 Po Tuck Street, Sai Wan.

 

>>立即訂閱電子書及紙本實體書 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