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以充滿年代感的物品及城市景觀剪影來構建作品,香港藝術家阮家儀(Angela)今次便透過為香港藝術館「好物有型」展覽所製作的藝術品《登陸何處》,將大家的思緒帶到百年前的香港。Angela從館藏中的青花瓷獲取靈感,衍生出一系列古今探究,「青花瓷令我聯想到清末時期的香港,當時香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中轉站,青花瓷曾經在香港轉口,亦在香港不同地方出土。蒐集資料期間看到一本1994年由市政局出版的四環九約歷史照片書籍,令我對20世紀初的香港城市景觀更感興趣。我們認知的香港可能最多遠至五六十年代,但是1910年代的香港和現在的景象恍如兩個城市。」
遠看這件藝術品因香港城市景觀剪影及燈光投射而散發光芒,在牆身上交疊出一抹夢幻景致;近看會發現每一件微小物品都別有風味,拼湊在一起令作品承載了不只一個時代的回憶,而是跨時代的香港故事。Angela更形容作品為「一艘超時空貨船」,承載四個不同時代香港曾經出口或轉口過的貨品。她以這些充滿年代氣息的物品製作剪影,包括清末時期的青花瓷、茶葉罐,以此塑造港督府、舊香港會、聖約翰座堂剪影;1940至50年代韓戰前後的「British Empire Made」貨品;1960至1980年代香港闖出名堂後的「Made in Hong Kong」貨品,透過剪影塑造舊匯豐銀行、水星大廈、終審法院等;以及1980至1990年代經濟轉型後的「Made in China」貨品。
「這個項目由2022年中開始與香港藝術館討論,作品用到的物品都是由10年前我開始創作的光影系列,從世界各地廢棄貨倉、香港本土家庭式舊舖、樣板買賣店舖等,多年來無間斷搜羅回來的,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用一件少一件。」這個漫長的搜尋過程,讓Angela得以與不同人接觸,從而了解物件背後的歷史和故事,「亦讓我對這個城市或社區更有歸屬感,並體驗社區的人情味。」
「歷史塑造現在,如果沒有各個年代不同的歷史事件,不會塑造出現在的香港。」參考照片或紀錄片,從被訪者回憶當時的景象以及在搜羅舊物件時所聽所聞給予的感覺,Angela在作品所塑造的,「是我幻想他們幾經辛苦後,所想像美好的香港、家,希望觀眾能夠從作品中觀察舊物件與牆上所投影的香港景觀之間的關係。」
「我很喜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除了令我更瞭解香港,也感受到港人的人情味。簡單一句『食咗飯未』,亦會感到有家的感覺。」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Angela的藝術創作側重城市文化和「鄰捨」主題,其光影系列很具辨識度。「這個系列的誕生是偶然:2013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油麻地上海街記錄家庭式舊鋪,那些店舖大多擁有超過40、50年歷史,店內的物品、工具、貨品等都見證整個店舖、街道、社區、甚至行業的發展,有些工具因為那門手藝已經絕跡而成為絕響,由此萌生利用這些店舖裏的物品構造出光影裝置。」
曾參與不少藝術展覽及藝博會,於香港、澳門、北京、墨爾本等地方展出作品,問及最深刻的回憶,Angela特別提及在安裝藝術品前,打開木箱的一刻。「身邊不同上了年紀的工作人員、保安、清潔工等,都會過來研究與他們有聯繫的物件,有些是他們小時候用過的、見過的,也會和我分享他們和這件物件或者該年代他們生活的故事,例如年幼時幫忙製作膠花的回憶。」在澳洲珀斯的展覽則讓Angela發現了作品不受文化背景、地域所限,「一位七歲的觀眾表示他相隔三年回到墨爾本,感覺這個城市對他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城市景觀隨著時間改變,就如我的這件作品,活動機械像時間的巨輪,城市發展以及景觀的改變,也會隨著時間一同轉變。」
「我的機械創作,很多時是透過無數次實驗,失敗再嘗試才研究出來。」在香港作為藝術家,尤其全職創作屬實不易,Angela坦言沒有安全感是正常的,但不要輕言放棄。「我由六歲開始畫畫,直到大學三年級接觸裝置藝術後,才向這一方向發展。裝置藝術是一個很具挑戰性的媒介,藝術家需要對物件、媒介,每一個元素都有高敏感度,才可以讓作品與觀眾溝通。藝術家的時間觀念很重要,需要非常自律。」
對於香港藝術館,Angela感慨道:「香港藝術館有著一個很重要的使命,記錄每個年代香港的藝術發展,並且與人分享,香港藝術發展歷史需要這種記錄。現在的香港藝術館開始帶動本地市民對藝術的興趣,讓藝術對市民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
《VOGUE》HK:一句話形容自己
Angela:其中一個刻苦耐勞的香港藝術家。
《VOGUE》HK:一句話形容今次合作
Angela:八年藝術家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VOGUE》HK:一句話形容香港藝術館
Angela:一個融會香港文化的巨型裝置藝術。
「好物有型──香港藝術館藏精品展」
日期:2023 年 6 月 30 日起
詳情:hk.art.museum
Editor
Karma CheungCredit
Photo Courtesy of Eugene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