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方式 親近大自然
在藝術家和設計師身份之間遊走的 UUendy Lau(UU),作品以大自然及動物為主,風格則走簡約路線,專注在線條及黑白上,最常用的插圖是貓、斑馬和樹葉。「大自然是一個全球性題材,沒有地區、語言、文化背景等的限制,是我們與身邊人事物之間的橋樑 。斑馬則是我創作的第一個動物角色,因為喜歡其黑白分明的線條。」她創作動物作品亦讓她收穫了友誼,其中結識了一位日本朋友,正是因為對方在青森的一個牧場飼養了相同的動物。
大自然就像一道永不停止的電影,大自然每秒鐘都呈現了不同的景象,遠看和細看(甚至顯微鏡下)也會感受到那股正面的生命力,很值得我學習。
UUendy Lau
UU 約兩年半前從荃灣市區搬往坪洲,主要有兩個原因:「市區的生活模式與大自然之間好像總會有一層隔膜,有時覺得自然環境好像只有假日有空才可親近一點,所以我希望建立另一種生活模式,希望可以更深入觀察和認識大自然。另外工作方面,我需要一個實體及思想上都較大的空間來讓我專心創作,及應付體積較大的藝術品。之前曾經來過坪洲行山,很喜歡這邊的寧靜和簡樸生活,而且自己較靈活的freelance工作模式也配合到交通 ,沒想太多就所以決定搬進來。」
仔細留意,會發現其實在香港也有不少地點將藝術融入到大自然中,尤其適合大家週末與朋友或家人一起前往放鬆,同時進一步理解本土藝術文化及歷史。回看過去10年香港大自然及藝術的改變,UU表示留意到近年多了在大自然中創作或回應自然環境的藝術項目,「我也欣賞這些項目會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如文學、建築、攝影等,令觀眾的藝術體驗更多樣化。這些創作也讓大家可以近距離接觸藝術,甚至有時候可以參與在內,所以我認為大自然藝術創作共融性很高。我最喜歡看到小野草在藝術品周圍甚至材料表面長出來,能強烈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努力,同時亦會發掘到自然環境藝術創作,隨著時間和經歷的洗禮演變到另一藝術層次的美態。」
今次 UU 前往5個地點,每個均有各自將藝術加入到大自然的一面。
1/ 坪洲 – 牛皮廠「秘密花園」
坪洲遠離人煙,亦是 UU 現在居住的地方。UU的工作室佈滿其藝術創作,門外庭院也為她帶來製作木工的空間。探訪完工作室後,島上一個十分容易錯過的小巷中,還有一個秘密花園,而當中有一座早於1930年代初開設的牛皮廠,後來行業式微結業,於2010年被古蹟辦事處列為三級歷史古蹟。這個本來已經成為廢墟的牛皮廠,如今活化成秘密花園,將各式各樣的生活品加在一起,反而令該地增添了藝術氣息,吸引大家前來拍照,並進一步了解其歷史痕跡。
走近細看藝術品才會發現小驚喜,因為很多創作材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平凡物件(如時鐘、水管、風扇等),但在這裏卻被巧妙地重新演譯成天馬行空的藝術裝置。
UUendy Lau
2/ 香港動植物公園 -「邂逅!市中森」藝術項目
香港雖為「石屎森林」,也有不少公園為大家提供休息減壓。位於金鐘的香港動植物公園,將藝術融入大自然,帶來了由藝術推廣辦事處主理的 「邂逅!市中森」公共藝術項目,一共有17組藝術家或藝術團隊參與,從香港動植物公園(兵頭花園)的歷史文化、集體回憶及自然生態出發,以不同媒介呈現藝術作品。
當中最大型的裝置藝術就是《尋聲》,類似竹棚隧道的這個作品由藝術團隊Impromptu Projects 創作,於公園內的噴水池平台花園展出。另外,公園的避雨亭上蓋則由藝術家張康生打造成藝術作品《曾經》,讓大家抬頭能看到公園樹幹紋理等,以另一角度捕捉大自然的風景;逾百年歷史、擁有19世紀建築特色的涼亭中,則有由董永康創作的動態機械裝置《幻想終端7120》。還有很多精彩作品隱藏在公園各處,展期至2021年6月30日,大家記得不要錯過。
公園內的藝術品鼓勵參觀者近距離互動,甚至可以走進藝術裝置中,營造了另一種富有探索性的和體驗性的大自然空間,感覺挺新鮮。
UUendy Lau
3/ 牛棚藝術村 – 過百年歷史
這個由紅磚砌成的建築群及庭院位於土瓜灣,前身為馬頭角牲畜檢疫站,牛隻的中央屠宰中心,建於1908年,並在1999年8月停業。踏進牛棚,就能看到空曠的庭院,仔細看還能發現水泥糟底部的一個個鐵環,以前是用來鎖定牛足的。牛棚還在2009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漸漸成為了一處租給本地藝術創作家作為工作室的地點,演變成牛棚藝術村。不少藝術家還會不時將藝術作品放到外面,位於不遠處還有一個牛棚藝術公園,是週末前往探索當地人文氣息及藝術活動的打卡好去處。
位於鬧市鄰近的文化空間,從昔日的牛房演變成現今的藝術工作室,很多藝術家都把自己創作延伸至單位門前,甚有個人特色。
UUendy Lau
4/ 鹽田梓藝術節 2021 – 了解香港客家文化
想要徹底放鬆並欣賞藝術,不妨踏足西貢的寧靜小島鹽田梓,還能在這個有接近三百年歷史的小島親身了解香港客家文化。當地還舉辦了鹽田梓藝術節,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以「天、地、人」作為每屆藝術節主題,第三階段活動「鹽田梓藝術節2021」於4月17日至7月16日舉行,以「人」為主題,透過多元及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例如楊芳宜、賴桂春、林俊作共同創作的「恩等.藍衫帶」,內裏還有關於客家人的手藝及片段,讓大家深入了解有溫度的故事;紮作技藝的傳承人之一許嘉雄帶來「生之禮頌」,以竹藝及嫺熟的紮作技巧展現竹藝作品之美,展現鹽田梓島上「天、地、人」三者和諧共存的一面。另外,藝術節官方網站還設有360度實景導覽功能,讓參加者進一步了解島上景點的故事及藝術作品的創作概念。
藝術品與鹽田梓的古蹟建築融合於大自然之中,新舊交替的視覺效果印象深刻,借現代工藝去幻想從前的漁村和曬鹽的生活景象。
UUendy Lau
5/ 下白泥 「車米人」- 三姊妹的畫作
位於流浮山的下白泥,除了是香港的日落打卡聖地,其實沿路還有本地熱愛畫畫的三姊妹「車米人」創作的畫作,一共19幅,每一塊原本都是被棄置的板,經藝術洗禮完全融入大自然中。只要沿著小路在菠蘿山大峽谷之後,往下白泥方向開始走,最後就能去到鴨仔灣海邊,觀看美麗日落景色,浪漫之餘,也能在大自然中感受港人的優秀畫作。
以豐富顏色和風格鮮明的筆觸去記錄了某一?間的大自然風景, 彷彿把時間停頓在最有故事性的一刻。
UUendy Lau
將創作融入大自然的方式
作為本土藝術家,又特別喜歡以大自然及動物為主題,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引起大家哪方面的共鳴?「我覺得大自然是一課永遠上不完的課堂,每天觀看,我受到引導帶來很多啟發和反思,同時激勵我成為更好的自己,例如嘗試改變輕易急躁的性格,或建立更多自信。我希望自己作品會鼓勵大家建立一種獨特、舒服和善良的方式與大自然和周邊事物連繫和共存,繼續努力尋找自己生命的定位,以及把這個正面心態傳給身邊更多朋友。」
對於如何善加利用環境或大自然,將藝術融入其中,透過成品來與參觀者溝通,及找到另一種與大自然的聯繫,UU 建議大家在動手創作前,可以先用五官感受大自然。「近一點去看樹幹上的木紋和昆蟲,細心聆聽樹葉隨風擺動的聲音,嗅一下路過的青草和花的香味,嘗試用心感受她們的存在和生命。有時候,我會把大自然代入不同朋友,例如大風可以是性格急促的朋友,海浪可以是堅強不屈不斷向前方目標進發的人,這些幻想亦會引發更多有趣的想法和對自身的反思。 」
UU 還表示除了舉辦多年的 Art Central 和 Art Basel,在西貢舉行的 HKwalls 街頭藝術和壁畫節也很值得前往觀看。「他們每年也會挑選香港不同地區,預先與各埸地溝通和得到其許可,邀請不同藝術家在不同户外牆壁進行創作。除了壁畫外,曾經也有編織的創作。我在2019年也曾經是其中一位藝術家在灣仔畫牆,那時候認識了很多其他藝術朋友,今年的藝術家名單也很吸引!」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用心發現 每人都能創作藝術
「我認為不一定藝術家才可做藝術,很多人的創作也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以『渠王』為例,雖然他不算是傳統藝術家,但其字體很有個性,甚至變成香港街頭藝術的文化地標,間接地以另類方式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創造岀非一般的香港地道文化。」
最後,對於畫廊藝術及大自然藝術的分別,UU 表示:「在創作上,有時候大自然藝術要考慮更多,因為很多時要在户外設展裝置,選擇物料時既要耐用,但又盡量不要破壞自然環境為基礎,亦要顧及拆除藝術裝置是會否製造更多垃圾,所以計劃和實行時都需要更多時間和籌備。但當找到最合適的展示方法去呈現藝術作品時,以及觀察她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隨着天氣和周邊的動植物產生新生的變化,還有觀眾看過作品後引發的正面思考,我來說是一份很大的鼓勵和推動力令我繼續創作。畫廊藝術有時候要迎合商業考慮,而結合大自然的藝術很多時都是免費給公眾參觀和互動的,某程度上變成了一個公共設施,所以也要兼顧挑選物料和安全性等考慮。」
談及未來,UU表示自己「現在正在與本地不同文化組織籌備在秋天展示的藝術裝置和短期課程項目及工作坊,帶領觀眾以不尋常的視角去欣賞和重新了解大自然,以及探索大自然物料的特性和流動性,同時提醒我們可以積極改善以往過度依賴工業生產衍生的問題。希望未來可以參與鳥類有關的創作。因為最近春夏來臨,早上起床經常聽到不同鳥聲,亦留意到多了不同雀鳥來到我花園覓食,如喜鵲、白面水雞和山雞等,很期待可以透常藝術創作從而加深認識牠們和了解牠們的習性。」
了解更多香港藝文活動及景點:discoverhongkong.com
Art Director:Kat Yeung
Photographer:Lamb Yu
Producers:Cherry Mui, Karma Cheung
Make-up & Hair Artist:Queenie Ma
Wardrobe:White dress, top and pants, all Tory Burch.
Blue and white dress, Marella.
Editor
Karma Ch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