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 Bove, Anamorphic Skull, 2019 © Carol Bov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David Zwirner

Carol Bove, Anamorphic Skull, 2019 © Carol Bov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David Zwirner

今年3Art Basel Hong Kong舉行時,畫廊 David Zwirner 已在場內展出多件Carol Bove 的作品,色彩繽紛的雕塑被扭曲成趣怪形狀,材料原來是意想不到的鋼鐵。最近,畫廊再次把Carol Bove的藝術品帶到香港,為她舉行首個亞洲個展《Ten Hours》。藝術家不但創作了一系列新作,更以各種室內條件作配合,如牆壁的顏色和基座設計,相比起在藝術展被其他各式各藝術品包圍,觀賞者於這次展覽更能感受到Carol Bove作品的魔力。

地點是位於 H Queen’sDavid Zwirner 畫廊,兩層高的空間對 Carol Bove 也是一種挑戰。「我每次都會利用展出場地作實驗,嘗試把作品融入環境,引導觀眾重新審視空間以及自己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從6樓進入展廳,兩個獨立空間展出 Carol Bove 的較大型雕塑,其中《Offenbach Barcarolle》更命名自Jacques Offenbach1851年創作的最後一件歌劇作品《The Tales of Hoffmann》,將音樂幻化成雕塑。五樓則展出了一系列色彩明亮的作品,它們都放置在不同形狀和高度的基座上,再配合這個樓層的自然光線,是 Carol Bove 悉心營造出來的體驗,如展覽名稱一樣,體驗在離開畫廊可綿延一段時間,一小時也好,十小時也好。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avid Zwirner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avid Zwirner

展廳牆壁特別塗上了淺灰色,與地板和雕塑的基座連成一線,Carol Bove 希望製造一種作品懸浮在半空的效果,「就好像我們在電腦屏幕上看到的畫面一樣。」Carol Bove著重作品與空間相遇時所營造的視覺效果,她現時甚至會花上不少時間和攝影師商討如何拍攝出最佳的展覽相片。來香港前, Carol Bove 埋首於紐約 Red Hook的工作室完成新作。她說每次走進工作室,最大的挑戰是在習以為常的東西中尋找突破,「走進工作室時會不自覺地投入日常規律,令我忽略了觀察的重要性,觀察有助我在重覆的事情中找突破,例如有些作品已到完成階段,我卻沒有察覺並不自知地繼續加工創作,其實我只需要停止便可。」

Carol Bove, La Luce, 2019
© Carol Bov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David Zwirner

Carol Bove, La Luce, 2019
© Carol Bov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David Zwirner

Photo: Jason Schmid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avid Zwirner

Photo: Jason Schmid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avid Zwirner

Carol Bove2016年開始創作「拼貼雕塑」系列,她把拾回來的鋼鐵廢料高度打磨,將它們折疊、擠壓成更複雜的形狀,營造出如布料或黏土般柔軟的質感,挑戰了鋼鐵的物理極限。而在展廳盡頭是一間會客室,Carol Bove 也將它變成展覽一部分,除了她的作品,旁邊還有極簡大師 Donald Judd 的雕塑。Donald Judd一向主張“anti-pedestal” 的概念,就是從來不使用雕塑基座,Donald JuddCarol Bove其中一位最欣賞的大師,她刻意為自己的雕塑設計基座,而最後卻放置了Donald Judd的作品,構成有趣對比。

展期:即日起至1214
地點:David Zwirner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0 H Queen’s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