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Kaizen」的起源,在日文來說,其實是「改善、進步」的意思,原本是起源於豐田公司的管理法,但逐漸已經延伸至其他範疇上,包括心理、醫療、政府、銀行等機構上,提倡不斷改善的態度。但由公司管理層至執行的職員,套用於整個流程上。
「Kaizen」的其中一個主旨是:「放棄完美,學習改善」,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方法,因為在工作的過程中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亦有可能會出錯,所以任何人亦可叫停出錯的過程,並且用其他方法來改善和反思,不把任何錯誤放在任何人上,在這樣的氣氛下有助提升整間公司的工作氣氛。
然而這套管理方法於多年前已由日本傳至美國,但原本是套用於公司管理上。最近「Kaizen」哲學再次成為熱話,但管理不再是公司,卻是自己的生活,以此方法戒掉自己的壞習慣。人是由情感驅動,所以當「Kaizen」套用於生活上,就跟公司業務的處理方法不同。作者Sarah Harvey的《Kaizen: The Japanese Method for Transforming Habits》書上,指出「Kaizen」是改變自己的思維,並且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首先要盤點自己的生活,由行為、習慣、狀態、心理等各方面定下「清單」,在寫作、思考的過程中更加明白到自己的人生現況,從中看看自己真正想改善的是甚麼。然後是一個選取的時候,在改善舊有和進行新挑戰中,「Kaizen」就是要捨棄新挑戰,專注於想改善的問題上。定下不同的小目標,不要太高難度,以思維培養自己的習慣。由微小的事情著手,簡單的可能是每日要早上何時起床,把改善的地方貼在MEMO紙上,再貼到當眼處提點自己。最後就是在適當的時候獎勵自己,同樣是以小鼓勵開始,每做到一個小目標就有獎賞,再逐漸加大獎賞。
其實不難發現「Kaizen」的生活哲學,正是不停的改善和進步,而且所有也是由小事開始,再慢慢增加。這樣便會改變到思維模式,從而改善到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