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的虛白齋藏中國書畫,由著名書畫藏家劉作籌在 1989 年捐贈,是他花近 50 年建立的珍藏,為研究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的重要館藏。最新展覽《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從生涯規劃的角度出發,探討古代文人對生活和仕途的不同方向。精選展品包括唐寅《抱琴歸去圖》、文徵明《長林消夏圖》、唐岱的《秋山不老圖》、朱耷的《蘆鳧圖》和康有為《行草書詩四首》等。在易代之世的歷史處境下,古代文人遊移於仕隱之間,或在朝或在野,或宮廷或山林,或儒道或佛學,成就了不同的藝術道路。「古文青」的去留抉擇和藝術追求,對當代藝術家有何啟發?香港藝術館特意邀請香港藝術家梁麗雯,配合展覽創作回應。
ART IN RESONANCE
梁麗雯在 2015 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她在學期間對中國書畫萌生濃厚興趣,對講求工整精準、注重細節的工筆畫更是情有獨鍾,「尤其是工筆畫那種華麗、工整、畫面、顏色、層層的分染,它也很適合我的性格。」她說。在眾多題材之中,她偏愛人物畫,並融入她對現今生活的觀察。「創作來自生活,觀察人,觀察他的故事,再用我自己的演繹去加入我的想法,在畫面中呈現出來。人物畫比較容易有共鳴,因為你是人,我也是人,畫裏會找到大家的故事,而且比較生動。」
從這次展覽了解到「古文青」的不同人生選擇,令她聯想起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贏在起跑線」。她以「治學鴻儒」康有為、「翰林詞臣」劉墉、「隱逸文人」沈周、「易代貳臣」王鐸、「守節遺民」傅山、「逃禪畫僧」朱耷(八大山人)這 7 位明、清文人的處世之道為靈感,參照古代嬰戲圖的形式,創作了 7 個身穿幼稚園校服的孩童角色,「幼稚園就是他們踏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象徵生涯規劃身份的開始。」例如坐在堆疊成山的書籍上,身旁是地球儀的小孩,原型是博覽群書、周遊列國的變法先軀康有為;又如身穿袈裟、敲着木魚的小孩,原型是明亡後出家投禪避世,將故國緬懷都傾注在名號和筆墨之中的朱耷。
她還設計了 7 本相應的「秘笈」裝置和一個簡約版的古代「嬰戲圖」庭園佈置,串連起古今。「作為畫家,我在紙本和絹本上的發揮比較多,而這次創作是一個挑戰,有些部分是我第一次嘗試,難就難在我要從平面開始去做一些裝置,還有整體上面的氣氛配合,要跳出畫紙。」細看展覽中的名家作品,令她深受啟發,「古代畫家的畫工和審美,令我覺得仍然有很多東西需要去追求進步,很多技巧需要我學習。」她希望在繼續鑽研工筆畫技法的同時,注入個人觀察和演繹,讓人看見工筆畫在當代創作上的更多可能性。
《古文青生涯規劃— 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展覽
日期:即日至 2025 年 3 月 5 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 2 樓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館
查詢:hk.art.museum
Editor
Bonnie YauCredit
Photography: Chau Yiu 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