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奪去印尼、泰國、斯里蘭卡和印度等國家超過23萬人的生命。那年我10歲,第一次經歷氣候悲痛,雖然那時我不知道用什麼詞形容這種感覺。在我消化背後的可怕細節後,我發現自己焦慮發作,我有一種世界快要末日的感覺。而像我這樣最脆弱的人處於危險之中。小時候的我感到無能為力,但其實長大後,我依然感到無能為力。
如果你一直關注世界大事,那麼應該對氣候悲痛不陌生。看著加勒比地區連續遭受颶風襲擊,2020年,野火在加州和澳洲各地熊熊燃燒,以及其他與氣候有關的無數悲劇,許多人的心靈都留下深深的創傷。
密西根州心理學學院的生態心理學專家Derrick Sebree 博士:「氣候悲痛」定義為「深刻意識到失去的不會再回來。」
過去幾個月,肆虐美國西海岸和亞馬遜地區的毀滅性野火,吞噬了數百萬英畝有幾百年歷史的森林,讓許多人都感受到這種悲痛。地球上那些美麗的地方從此不再一樣,它們消失的速度令人痛心,特別是在當前全球政治與疫情不安定的情況下。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全世界都在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和全球範圍內的種族歧視現象,這讓氣候悲痛給人的感覺更為強烈。生物學家兼部落律師Ruth H Hopkins說:「全世界的人都感受到一種難以形容的空虛感。這些化石燃料巨頭還在沒日沒夜地鑽探和開採資源,不僅破壞地球維持生命的能力,並且在殺死我們的靈魂。」
氣候悲痛是什麼?
印度班加羅爾的獨立記者兼小說家Neelima Vallangi說:「有色人種和南半球的人除了要直接面對氣候危機,還要應對隨之而來的悲痛、憤怒和焦慮。」像是印度是受氣候災害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並且全球污染最嚴重的30個城市中,有22個就在印度。她說:「我常常感到好像我們從未有機會發展。剛開始是殖民主義,現在是氣候變遷。」
對Vallangi來說,氣候悲痛的表現為「由於問題和解決方案讓人無從下手,導致你從心底感受到深深的絕望、焦慮和恐懼,完全無法做任何事情。」
她補充說:「一旦你理解氣候變遷背後的科學或全球暖化的症狀,就必定會開始為地球的現狀和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悲痛。」
而TUNIQ(製造符合道德服飾的北非匠人合作社)的聯合創始人兼總裁Iman Masmoudi認為:氣候悲痛是她每天都能真切感受到的感覺。她說:「想到大量化學物質湧入水源,全世界貨船和汽車都在同時排放廢氣,我每分每秒都在恐懼。世界各地的公司每秒都選擇了破壞我們的未來,奪去數百萬生物和樹木的生命。無能為力、憤怒和哀傷的感覺同時籠罩著我。」
應對氣候悲痛
我們很需要哀悼已經被摧毀和即將被摧毀的一切,但也不能被這種悲痛侵蝕,不去採取行動。 Masmoudi認為信仰在她療癒自己的過程中至關重要。她說:「先知穆罕默德說,如果你手握一棵樹苗,即使世界快要迎來末日,你仍然應該種下它。在這個時代,這絕對是最貼切或最積極的警醒。」應對氣候悲痛還有助她為工作找到更多目標。她說:「我讓自己感受這種悲痛,我不想變得冷漠或不以為然,然後我向前看。我每次會專心製作一件符合道德的服裝,每次專注於一名匠人的作品。」
心理學專家Derrick Sebree博士嘗試讓他的客戶與大自然建立聯繫,藉此緩解他們的氣候悲痛。他說:「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協助他們意識到自己與地球的關係。通常這表示在療法中融入自然元素,例如戶外療法(包括森林浴)和園藝。」他還確保自己的工作能夠解決許多社群無法獲得同樣的戶外環境或在戶外面臨種族主義威脅的問題。
多花時間親親大自然,對於自我照顧和瞭解保護地球有多重要而言都必不可少。 Sebree博士說:「用民運人士Audre Lorde(1934年至1992年)的話來說,『自我照顧不是自我放縱,而是自我保護,這是政治作戰的舉動』。照顧環境和互相照顧是我們度過面前難關的第一步。」
化悲痛為力量
越來越多人感受到氣候悲痛,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經歷過,即使是在氣候領域工作的人也不例外。緬因大學古生態學和植物生態學副教授Jacquelyn Gill博士表示她更為注重解決方案,例如「選擇數千年來一直行之有效的永續生活方式」。歷史讓她看到我們有希望能倖免於難,也讓她暫時忘記存在的絕望。 Gill博士說:「瑪雅人不是就這樣消失了,他們改變了生活方式,並搬離這些有層級結構的大城市。即使曾被殖民和經歷過種族滅絕,他們仍然堅持下來。」她還提到,如果我們能適應新環境,就一定能度過難關。
記者兼小說家Neelima Vallangi剛開始感受到氣候悲痛時,還必須想辦法用行動擺脫這種絕望感。她解釋:「在我決定運用自己講故事和交流的技巧後,我能更從容應對這種揮之不去的感覺,也不再覺得無能為力。」所以,在以健康的方式應對我們的氣候悲痛之後,如何將悲痛化為積極行動呢?我們可以支持為一直在認真減緩氣候危機的人而作出的努力,以及為美國野火受害者提供援助的組織。現在還有一些環保行動,例如呼籲採取緊急氣候行動的Global Climate Strike和針對化石燃料公司的Polluters Out。
我們可以善用這些悲痛,令自己更富有同理心,並受到激勵去做更多事情。正如氣候心理學家氣候心理學家Renée Lertzman博士所說:「這是人類的故事,我們現在都身處當中。我們的悲痛展現我們與生活的聯繫,並表明我們是更大整體的一部分。」
原文源於台灣VOGUE
Editor
NYLAH BURTON, YVONNE WANG VOGUE 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