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Met Gala即將到來,明星們開始在自己社交媒體上大post紅毯造型的throwback,我們也紛紛翻閱經典的時裝造型和天橋時刻找尋“Camp:Notes on Fashion”的痕跡。不過,在新知識份子 Susan Sontag的論文中,“Camp”是一種對非自然的愛、一種對人為的自覺性浮誇的欣賞。簡單來說,Camp即坎普風格,是脫離傳統美學的審美,更多強調的是一種強烈的視覺風格。因此,除了我們馬上能與Camp聯繫起來的時裝設計如Jean Paul Gaultier,Moschino;音樂偶像如David Bowie;浮誇浪漫文學如Oscar Wilde等等,我們今天便來看看電影。
西方式Camp:媚俗的誇張奇想
Camp源自法文中的俚語se camper,意為「以誇張的方式展現」,因而最早可追溯到法國路易十四時代,那種華麗又奢侈的浮俗生活方式已是Camp的體現。到了電影上,光怪陸離,情節奇趣的《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可以說是Camp電影的始祖。甚至是一開始的Batman電影,其吸引觀眾的首先是誇張幽默的戲服,那緊身衣和眼罩到今日都是經典。
不過,1975年《洛基恐怖晚會》(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這部驚世駭俗,集恐怖、吸血鬼、異裝與一身的電影打開了Camp的另一特點——性別的流動。它將醜陋、縱情狂歡這種傳統鄙夷的事情以純粹的方式表達,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最佳Camp電影。199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的《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Queen of the Deset”就是對變裝皇后Camp式的讚美。
羽毛、亮片、長紗、誇張的頭飾就是Camp電影的服裝標誌。1964年的《What A Way to Go!》就是極致視覺的代表,被稱為「世界上最粉的一部電影」,比起內容,其不下70套的時尚造型和萬物粉紅的藝術指導給世界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這種西方傳統意義的,對常人來說可能是不喜歡但也不至於厭惡,但足以不能忽視的風格在中國電影上也有延續。如五六十年代的邵氏電影時代,香港經濟騰飛,而電影方面無論妝髮、服裝都頗有東方荷里活的韻味,加上通過邵氏女郎的演繹,達成了中西合璧的坎普美學。
近代姜文導演也是一個坎普風愛好者。其2015年的電影《一步之遙》,在海報宣傳語上便是指明了坎普的真義「打造千億把戲,玩轉浮華世界。」因此整部戲也許被人冠上看不明,但其浮誇的視覺盛宴,以及20年代的爵士服裝風格,足以帶你走進一場隨心所欲的浮華綺夢。
中國式坎普:雅俗共賞
Camp坎普的很大一部分確實是媚俗,有時甚至犧牲內容而追求風格。不過一如中式的內斂,Camp到了中國就有了另一種表達——代表者周星馳。星爺的無厘頭融入了一種故意惡俗的審美樂趣:如《功夫》裏的斧頭幫舞,《西遊記》系列,除了服裝劇情皆誇張幽默,但回看數次又有不同感悟。星爺創造的自我感知、還能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便是中國式坎普了吧。
說到最後,Camp坎普貫穿文化、藝術、時尚,妙的地方就是以幽默大膽地激發自我表現慾,趁Met Gala Camp風吹得厲害,你我都可以發掘出自己的Camp。
Editor
Cherry M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