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九十,石漢瑞仍然像個好奇地探知世界的小孩,仍然一貫地幽默風趣。看他的訪問,關於設計他無所不談,關於香港,他也是有碗話碗。或許,這就是真正對一個地方有情有義。

石漢瑞比起他的本名Henry Steiner更深入民心,不少未見其廬山真面目的人以為他是不折不扣的香港人。其實他生於奧地利,1961年來到香港,一留就留了大半個世紀,落地生根。然而石漢瑞的港味,更多是見於其手中的設計,他是最早懂得把玩中西合璧意趣的平面設計師之一,更是少數勇於把香港元素提升至國際視野的創意先驅,被冠以平面設計界之父的美名,只因石漢瑞的確一舉改變了香港平面設計的風氣與視野。

石漢瑞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1980 年年報 (1981 年) 平版印刷及印墨紙本
M+, Hong Kong, Courtesy of HSBC
石漢瑞
石漢瑞 I Club 小冊子 (約 1982 年) 平版印刷
© The I Club, Photo: M+, Hong Kong
石漢瑞
石漢瑞 《The Asia Magazine》封面 (1961 年 12 月) 平版印刷
© Asia Magazines, Limited, Photo: M+, Hong Kong
石漢瑞
石漢瑞 森澤株式會社「十.Y.P.三」海報 (1991 年) 平版印刷
Courtesy of Morisawa Inc., Photo: M+, Hong Kong
石漢瑞
石漢瑞 聯業紡織有限公司 1973 至 1974 年年報 (1973 至 1974 年) 平版印刷及印墨紙本
Courtesy of TAL Apparel, Photo: M+, Hong Kong
石漢瑞
石漢瑞 「石漢瑞:東/西設計對話」海報 (1988 年) 平版印刷
© Henry Steiner, Photo: M+, Hong Kong
石漢瑞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1980 年年報 (1981 年) 平版印刷及印墨紙本
M+, Hong Kong, Courtesy of HSBC
石漢瑞 I Club 小冊子 (約 1982 年) 平版印刷
© The I Club, Photo: M+, Hong Kong
石漢瑞 《The Asia Magazine》封面 (1961 年 12 月) 平版印刷
© Asia Magazines, Limited, Photo: M+, Hong Kong
石漢瑞 森澤株式會社「十.Y.P.三」海報 (1991 年) 平版印刷
Courtesy of Morisawa Inc., Photo: M+, Hong Kong
石漢瑞 聯業紡織有限公司 1973 至 1974 年年報 (1973 至 1974 年) 平版印刷及印墨紙本
Courtesy of TAL Apparel, Photo: M+, Hong Kong
石漢瑞 「石漢瑞:東/西設計對話」海報 (1988 年) 平版印刷
© Henry Steiner, Photo: M+, Hong Kong
1 / 6

這次M+所舉辦的專題展覽「石漢瑞:化圖為語」,正是圍繞石漢瑞的設計歷程,第一部分介紹石漢瑞的成長歲月及早年在港的經歷,第二部則展出M+石漢瑞項目檔案的精選作品,展示他的設計如何反映香港的發展,並體現百姓的日常生活變化;由 M+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及副策展人鄭秀慧博士策展

此展覽不僅展示石漢瑞自 1960 年代以來最重要的項目,更追溯其成長歲月以及他怎樣與視覺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等鮮為人知的故事。

M+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現場,2024 年
Photo: Lok Cheng, 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現場,2024 年
Photo: Dan Leung, 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現場,2024 年
Photo: Dan Leung, 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現場,2024 年
Photo: Dan Leung, 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現場,2024 年
Photo: Dan Leung, 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現場,2024 年
Photo: Lok Cheng, 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現場,2024 年
Photo: Dan Leung, 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現場,2024 年
Photo: Dan Leung, 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現場,2024 年
Photo: Dan Leung, 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現場,2024 年
Photo: Dan Leung, 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1 / 5

石漢瑞的設計以靈活生動見稱,好像他為淘大設計的花生油罐,就用了三粒花生來取代部首的三點水,活潑諧趣,令人印象深刻。他在構思海運大廈宣傳廣告的時候,把長型的海運大廈形容為「橫卧的美國帝國大廈」,用簡單比喻,就為香港樹立起國際大都會的形象——60年代中期的香港,正銳意推動旅遊業而大興土木。

石漢瑞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除了現已通行全球的匯豐標誌,還有1970年代末發行的一套六款的香港渣打銀行舊鈔。他以六種瑞獸配對不同面值,打破了以人像作為紙幣圖案的固有標準,不只破舊立新,還展示了其跨文化的獨特視野。

石漢瑞
石漢瑞 淘大花生油罐 (1972 年) 鍍錫軟鋼、搪瓷、塑膠
Gift of Henry Steiner, 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 Photo: M+, Hong Kong

石漢瑞 淘大花生油罐 (1972 年) 鍍錫軟鋼、搪瓷、塑膠

Gift of Henry Steiner, 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 Photo: M+, Hong Kong

石漢瑞
石漢瑞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標誌模型 (約 1984 年) 瓷漆、金屬
M+, Hong Kong, Courtesy of HSBC

石漢瑞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標誌模型 (約 1984 年) 瓷漆、金屬

M+, Hong Kong, Courtesy of HSBC

石漢瑞曾說過,身為奧地利人,音樂塑造了他的審美。對他影響最大的作曲家是馬勒(Gustav Mahler),他在耶魯讀研究生時常聽馬勒的《大地之歌》,而馬勒的創作靈感來自李白、杜甫的詩,成為了石漢瑞的跨文化啟蒙。另一個影響他甚深的人,是傳奇設計師Paul Rand。因為德國吞併奧地利而被迫離鄉背井的石漢瑞,在1938年到了紐約,他在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就讀期間遇上了Paul Rand,才令他轉向平面設計的道路,朝著Bauhaus主義的實用美術方向發展;1961年獲派往香港開設《The Asia Magazine》香港總部,之後的都是歷史。時至今日,石漢瑞總是謙虛地強調,設計是朴實的,有著務實的本質。

我敢說,有甚麼樣的客戶,就有甚麼樣的設計師。如果你遇到一個銳意創新的設計師,就千萬不要錯過。

石漢瑞

身為殿堂級設計師,石漢瑞為人低調,卻從不吝於對業界提出他的見解,批評亦是一針見血。事實上,在香港從事設計不如表面風光,社交平台的「香港做設計慘過食屎協會」就道盡香港設計師的荒謬日常,而石漢瑞曾在訪問中提到,「設計者互不溝通,這是香港設計界的一大問題。」他認為設計師應該建立專業群體意識,而不是互相排斥忌諱,才能令整體水平提升。

或許藉由這次回顧展的深度分享也是一次大師示範,石漢瑞除了透過其畢生心血與大眾對話,更會在展覽開幕當天(15日)與作家兼設計師Billy Potts進行一場對談,與觀眾分享他秉持的設計方式,回顧他最喜愛的項目,以及香港這座城市如何啟發了他的創作。

「石漢瑞:化圖為語」
展期:6月15日-11月10日
地點:M+博物館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
門票:$120(標準票)、$60(特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