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六集的《傳媒公審》紀錄片系列,以六宗過去在美國發生的案件為例,與大眾說明傳媒在審判案件期間發揮的影響力,往往能夠影響了最終判決的現象。
當媒體擁有發放資訊的能量,就能夠影響大眾意識,左右陪審團的看法。紀錄片系列首集以著名的《The Jenny Jones Show》案件,給你窺探媒體的潘朵拉盒子。
在此之前,你需要知道的是,美國的司法系統與英國和香港大有不同。
#1 娛樂化的法庭審訊
英國與香港相對接近,不論是大狀及事務律師的分工,以及上庭的程序,均比較嚴謹和傳統;而美國司法系統的最大特點,是案件在法庭審判過程,能夠透過大氣電波在電視上直播,高調的案件,本身也像reality show一樣,像娛樂節目,也像運動比賽。
傳媒為法庭審判預熱,然後直播過程。即使報導手法沒有以偏概全和先入為主,其娛樂化的報導手法,也會令到觀眾不由自主地找出juicy的亮點,像審判過程中,只留意被告的為人、生活、甚至收入等等。最終,法庭的審判已不一定關案件事了,很大機會只是一場人格批判,法國文學家卡繆的《異鄉人》也在講同樣的道理。不禁教人好奇,傳媒的辦事手法有否模糊了法庭尋找公義的法治精神?
#2 明星律師文化
像娛樂節目一樣的法庭審訊自然生產了一眾明星律師。這些律師為了保持曝光率,一些必定會輸掉的案件也會接,務求自己的名字一直在報紙上出現。在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其一明星律師的手法與傳統律師有別,包括愛以個人角度為案件展開陳述,甚至利用情緒化的審訊引導陪審團。而陪審團人員和律師又會在審判完結後,接受電視台訪問,就像一場安排好的表演,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3 一場清談節目,導致了一場謀殺案?
在《傳媒公審》首集紀錄片中,講述了一名男子,在《The Jenny Jones Show》上被一名同性朋友表白,數天後,這名男子槍殺了他的同性朋友。因陪審團感到同情,被告最終被判二級謀殺。判決後,被告家屬找來明星律師控告《The Jenny Jones Show》的出版商——華納兄弟,指它們引致慘劇發生。最終發展如何?不妨從紀錄片中尋找答案。
《傳媒公審》紀錄片找來了這宗發生在1995年案件涉事的家屬和律師,檢控官、及法庭人員等進行訪談,以他們角度來把事件來龍去脈解釋一次。你或許會發現,傳媒鼓吹的情緒很多人讓人忽略了事件的真實細節。尤其傳媒的報導,本來應讓人了解時事,可是其手法逐漸教人感情用事,甚至火遮眼,產生了很多錯誤判決的案件(主要因陪審團的決定)。
我們是時候反思媒體給我們影響,吸收資訊同時保持冷靜,不要輕易地被媒體煽動仇恨情緒。
Editor
Daniel CheungCredit
photo courtesy of 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