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Koolhass 收到哈佛設計研究生院一紙聘書,毋需教授設計,而是帶領學生組成“Project on the City”研究團隊。Koolhass 在演講開宗明義說到:「在 1995 年,我已經當了 20 年的建築師,我覺得世界已經變得如此複雜,如果我沒有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瞭解更多的科學、更多的發展、更多的見解,我就不能簡單地繼續作為一名建築師,而這些是我在歐洲所謂的中心地位上感覺無法產生的。所以這就是為甚麼哈佛邀請我去教書,就像是天𧶽的機會。」

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是 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及智庫機構AMO的創辦人。
Photo©Charlie Koolhaas

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是 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及智庫機構AMO的創辦人。

Photo©Charlie Koolhaas

90年代率先帶領哈佛團隊研究珠三角

時值 90年代中,中國改革開放 10 年之後速度急速城市化,令 Koolhass 感受到逼切的研究需要,「當時我們不得不擔心中國的部分地區正在以瘋狂的速度發展,並以人類以前從未有過的速度產生城市物質。𧶽他把目光聚焦在中國南部的珠角三角州——由英屬香港,深圳、東莞、廣州、珠海 5 座城市組成的網絡,其一日千里的高速發展模式,是他不曾在西方看到過的,「這也許是我們第一次意識到,這裏(珠三角)似乎產生了『高速公路』般的能力。

他知道,珠三角注定會成為 21 世紀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 1996 年率先帶領哈佛“Project on the City”研究生團隊,以實地調查為基礎走訪珠三角,研究其獨特的政治、經濟環境轉變所導致的複雜城市狀況;並在 2000 年將研究成果集結成書,書名借用毛澤東時期的「大躍進𧶽起名為《Project on the City I: Great Leap Forward》,是其關於中國的第一部著作。

《Project on the City I: Great Leap Forward》
Photo courtesy of OMA

《Project on the City I: Great Leap Forward》

Photo courtesy of OMA

今年 9 月 14 日,Rem Koolhaas 聯同其 1996-1997 年哈佛“Project on the City”研究生團隊成員:馬清運、Kate Orff、林芳慧、Stephanie Smith、鄭逸雅、Mihai Craciun 及劉宇揚,應 Design Trust 邀請參加 Design Trialogues 演講,在香港重聚,一同分享這段橫跨近 30 年的設計研究之旅,以及各自在建築設計及研究上實踐與探索。Rem Koolhass 亦闡述他近年的研究重心如何從城市轉到鄉村,指出鄉村是當前演變最急進的地方,而不是城市。

2020 年,在 Design Trust 的 Feature Grant 資助計劃支持下,由 Rem Koolhass 主理的 OMA 及其智囊𧶽構 AMO 在紐約著名的 Guggenheim Museum 策劃《Countryside, The Future》大型研究展覽,展示團隊走遍全球農村地區並深入研究的個案,涵蓋人工智能、自動化、基因實驗、政治活動、全球暖化、大規模和微移民、大型領土管理、人畜生態系統、補貼和稅收等全面的關鍵因素,呼籲國際關注此趨勢。

《Countryside, The Future》展覽
Photo©Laurian Ghinitoiu for AMO
展覽由Design Trust Feature Grant資助計劃支持。
Photo©Laurian Ghinitoiu for AMO
《Countryside, The Future》展覽
Photo©Laurian Ghinitoiu for AMO
展覽由Design Trust Feature Grant資助計劃支持。
Photo©Laurian Ghinitoiu for AMO
1 / 2

本地非牟利慈善團體、專案資助平台 Design Trust(信言設計大使) 今年成立 10 周年,聯合創辦人、主策展人 / 執行 總監姚嘉珊 (Marisa Yiu) 和副策展人及設計師周政(Zheng Zhou) 共同策劃首屆 Design Trialogues,透過開放式對話突破文化交流及知識共享的界限,邀來「重量級𧶽建築師 Rem Koolhaas 擔任主旨演講嘉賓。Marisa 說 Rem Koolhaas 的批判眼光、研究及出版精神和他所樹立的榜樣,令她深受啟發,「激勵我參與塑造社區文化,從而展望未來。她表示:「我們很榮幸請到 Rem Koolhaas 在他和團隊再次展開『珠三角 – 大灣區』考察之旅之前來到香港。

INTERVIEW

VOGUE HK: 明年 2025 年將會是 OMA 成立 50 周年,你認為這些年來,建築、城市和都市化如何演變?可以舉一些重要項目為例子來解釋一下嗎?
REM KOOLHAAS: 我認為最關鍵的是,當我們(OMA)在 1975 年成立的時候,市場經濟的重要性還不自太大。我認為在 80 年代 和 90 年代期間,市場經濟變成了對建築至為重要的影響。這意味着,我們由最初是為了公共利益而工作,而到現在我們主要為私營企業工作。就我個人而言,我嘗試避免這種情況。我最感興趣的項目仍然是公共項目,例如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或者一些圖書館項目。我想這就是最明顯、關鍵的變化。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22年啟用, 為當地藝文樞紐。
Photo©Shephotoerd Co.for OMA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22年啟用, 為當地藝文樞紐。

Photo©Shephotoerd Co.for OMA

VOGUE HK: 對於 20 多年之後在香港與你的哈佛設計研究生院 (1996-1997) 學生重聚,你有甚麼感受?
REM KOOLHAAS: 其實快 30 年了,實在是太奇妙!我覺得很感人,也很有趣。當然,對我來說,看到他們如何處理這些訊息是非常有趣的,他們在演講中也談到了這一點。身為老師很少有機會能夠真正檢視他的教學效果,所以這對我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情況。這段師生關係很重要,你和他們一起產生甚麼知識、他們運用這些知識來做甚麼也很重要。

VOGUE HK: 你認為對建築師來說,未來幾年有哪些研究、議題是至關重要的?
REM KOOLHAAS: 雖然我們在演講基本上沒有談到可持續發展,但我認為這顯然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議題。在我個人的項目中,我正在研究使用技術的新方法,以及興建複雜建築的新方法,而毋須花費現有工具的巨額開支。現有工具雖好,但它們非常昂貴,且消耗大量能源。所以我正試着看看有甚麼更符合邏輯、更全面的方法。

廣東時代美術館於廣州一座位宅大樓頂層,是一所民營美術館。
Photo©Iwan Baan for OMA
廣東時代美術館於廣州一座位宅大樓頂層,是一所民營美術館。
Photo©Iwan Baan for OMA
深圳證券交易所大樓以懸浮的基座為設計特色。
Photo©Philippe Ruault for OMA
北京中央電視台是當地地標式摩天大樓。
Photo©Philippe Ruault for OMA
廣東時代美術館於廣州一座位宅大樓頂層,是一所民營美術館。
Photo©Iwan Baan for OMA
廣東時代美術館於廣州一座位宅大樓頂層,是一所民營美術館。
Photo©Iwan Baan for OMA
深圳證券交易所大樓以懸浮的基座為設計特色。
Photo©Philippe Ruault for OMA
北京中央電視台是當地地標式摩天大樓。
Photo©Philippe Ruault for OMA
1 / 4

VOGUE HK: 對於希望改變當今城市環境的香港年輕建築師和設計師,你有甚麼建議?以你的個人經歷來說,你年輕的時候是怎樣做的?你認為人們該向你學習嗎?
REM KOOLHAAS: 我不太擅長給建議,但我通常會建議,不要害怕在你事業以外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因為我認為年輕一代太過專注於他們的事業,這種專注有時過早地限制了他們的發揮。而我認為,把時間浪費在幾乎不帶動機地體驗事物,也很重要,並要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抱着隨興、開放的態度。我覺得他們沒必要跟我學習。我年輕時學習成績不太好;18 歲的時候,我當上了記者,那時人們毋需上大學也可以自由地成為一名記者。我甚麼都寫,關於體育、政治、藝術等等。那其實是相當有趣的訓練,不用專注於任何事情,某程度上是隨心而寫。我在 25 歲那年才開始學習建築,所以我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很高興我這麼做了。

VOGUE HK: 在這次珠三角考察之旅,可有甚麼將會特別關注的項目或轉變?
REM KOOLHAAS: 下星期我們將考察珠三角其他地區,然後再回來,也許有一星期的行程。我們會去深圳、廣州、東莞、珠海、澳門,就是為了看看這 30 年來珠三角發生了甚麼事。我對上一次全面地考察珠三角,就是 1996 年那次,儘管之後我曾去過深圳、廣洲工作。我們希望按照 30 年前的方式來全面地考察,我們想知道有哪些改變。我們十分開放,並不打算留意某些特定方向。研究中最大的發現,往往是意料之外的,而不是刻意地尋求特定的發現。我們會搭各種交通工具考察,不過搭高鐵就太不利於研究,因你無法看到途中的情況,它開得太快了。

VOGUE HK: 可以分享一下你和 Design Trust 創辦人 Marisa Yiu 之間漫長的友誼和合作嗎?你們之間有哪些共同的價值觀和願景?
REM KOOLHAAS: 我和她相識很長時間了,她一直是許多項目的重要支持者,儘管不是在這裏 (香港) 而是在歐洲發生。我們第一次認識大概是在 2013、2014 年,她支持我們策劃的威尼斯雙年展。我是 2014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總監,而她和 Victor Lo (羅仲榮) 是重要的支持者,為我們籌集了資金,提供重要的幫助。後來,她 (Design Trust)資助了 OMA 的《Countryside: The Future》展覽,繼續支持我們所做的事。很少有人像她一樣始終如一地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們同樣對研究城市、對促進更好的城市理解深感興趣,而且都對大型項目不太感興趣,而是對城市的運作方式更感興趣,我們真的對城市裏的人感興趣。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所關心的)是更加大問題:設計能為人們做甚麼?這就是我們的共通之處。

Marisa Yiu和Rem Koolhaas在「設計三言堂」上演講。

Marisa Yiu和Rem Koolhaas在「設計三言堂」上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