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震驚全港的「15歲思覺失調少年弑母殺妹」倫常命案,由案發至裁決,一直引起廣泛關注。當案件漸漸淡出公眾視線,留下來的爸爸,還是要繼續生活,繼續和兒子同行,繼續當一個爸爸。14年後,受此案啟發的電影《爸爸》上映,導演翁子光聚焦的不是案情或動機、批判或質問,而是這位爸爸遭遇巨變之後的心境變化,深陷困局之中能否找到出路。劉青雲中在片中發揮了爐火純青的演技,細膩演繹多重層次的情感,後餘韻悠長,引起深思。
寫完《踏血尋梅》劇本之後,翁子光受一位導演委託負責「弑母殺妹案」的資料搜集及劇本工作,因而認識了當事人簡先生(案件中的爸爸),「跟他談了很多,我發覺裏面有很多東西,是無法創作出來的,包括那些人情世故,包括那些人與人之間感情複雜的東西。」翁子光深深受到這位爸爸的故事感動。
翁子光代表作《踏血尋梅》以「援交少女王嘉梅碎屍案」為藍本,其監製的《正義迴廊》則源自「大角咀肢解父母案」,來到新作《爸爸》,均以本地奇案為基礎。翁子光說,他想知道、探究案件裏面的人有甚麼故事,「我沒有甚麼創作力,我不太懂得憑空想像一件事,若你叫我自己去想個劇本,可能10年都想不出來。」
無常與尋常
「人生就是很慣常地去體驗無常,這是很荒謬但是很真實的感覺。這個故事就很能講到,當你面對一個很極端的無常,你怎樣去自己去克服它,或者怎樣去化解這件事對你人生的衝擊。」他說:「我想用一個最極端的例子,去講最普通的人性,包括你的一些恐懼,或者人與人之間所謂愛但是你又表達不到的東西。我覺得在這樣的講故事的方法和基礎之下,是這個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簡先生清楚知他們有意拍成電影,並提供很多的內容細節,支持改編工作。
翁子光花了9個月完成《踏血尋梅》的劇本,而《爸爸》的劇本一直在他的腦中反覆思索,長達10年。在這10年多間,他經歷了家人的生離死別,以及人際關係乃至社會上的種種變化,均令他有所成長、反思,「這個電影是最代表到我的想法,是因為它在我腦裏面已經過濾了很多次,然後又演化了很多次,有很多我對人與人之間的看法,放在這個電影裏面,這就是那10年沉澱的意義。」
有別於風格化的《踏血尋梅》,《爸爸》盡量克制,收起風格,「我想反璞歸真去說這個故事,我想令觀眾看到的是很尋常、很日常的一件事。」他希望觀眾不易覺察攝影機的存在,還特易採用4:3的畫面,「這種平常的感覺好像看Home Video,甚至乎令你覺得不像是看大電影,很適合我們這部電影,好像在看別人家裏發生的事情。」從翁子光的導演手法,到劉青雲等各個演員的演繹方式,都盡可能呈現出這種平常的感覺。
收到《爸爸》的劇本之後,劉青雲同樣花了很長時間沉澱思考,「那本劇本曾經在我的牀頭,在我的書枱,在我的客廳張枱,在我的飯枱。你知道,很少劇本會放在飯桌枱。」他說:「我看過很多次這個劇本,我很喜歡它所寫的東西。原因是這部不是一部黑白對錯、正邪分界線,也不是一個控訴性的電影。不是說社會的錯或誰的錯,不是;也不是說貧富懸殊,有錢人是怎樣的,不是。這是一個悲劇,發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裏面,而這個可能性是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family裏面——發生了之後,點算呢?這個劇本在後面提供了一個方法,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
父親與兒子
劉青雲所飾演的,本來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爸爸。無論現實或做戲,沒有誰一出世就懂得如何做爸爸,是從生活經驗、成長、回憶、觀察、相處之中,邊學邊做,劉青雲也一樣:「我一路拍,一路做一個爸爸。」他滿帶自豪地笑說:「我仔女都幾聽話,兼且幾有表演天份。」
「我怎樣做一個爸爸,其實是看我個仔怎樣對待我。」劉青雲是三屆金像獎影帝,飾演其子的新演員蘇文濤,則鮮有演出經驗,第一次拍電影卻毫不怯場,「兩父子」的對手戲,演得不著痕跡,寫實自然。劉青雲舉一場兒子吃麵的戲為例,「他在吃麵,我看着他,他跟我說,『望咩啊』,你就知道,個仔不怕爸爸⋯⋯我們是一個很自然的交流。」港產片拍法一貫節奏急速,劉青雲這次難得感受到導演刻意放緩的節奏,給演員充足空間去感受,舒服地去演繹,「我都忘記了自己在說甚麼,可以這樣這麼relax去演戲,是一個很不同的經驗。」
而在翁子光看來,是劉青雲釋放出的善意,讓小演員感受到他們之間是可以平等相處,否則他們難以如此放鬆。自言是劉青雲影迷的翁子光,形容凡劉青雲所演的角色,如《奪命金》的三腳豹、《大時代》方展博,都令人覺得曾在街上見過他,彷彿是真實的人,「我覺得他可能有驚人的觀察力,還有一種我不知道是empathy還是甚麼⋯⋯他不是跟你說甚麼很高深的東西,而是一些關於人性和生活觀察的東西,我覺得這個對爸爸的角色很重要。」
《爸爸》着墨於這位再普通不過的爸爸,在遭遇巨變之後所背負的愛別離苦,愛有多愛,苦有多苦,「最難就是他永遠都在一個位置裏面打轉,在找出口。」翁子光說。從《踏血尋梅》到《爸爸》都刻劃了這種苦無出路的窒息感覺,同時也是反映當代人生活現狀的壓抑與無奈。經過10年沉澱,翁子光在後者之中加入了「放下」、「包容」的情緒,「再一步去探討慈悲」——「在相處裏面,讓你自己和對方都得到自在,這是一種最大的慈悲。」翁子光如是說:「特別是《爸爸》這部戲裏面是講一個走不出的困局,有時反而避重就輕,四兩撥千斤,用一個比較舒緩的方法去處理。」
飾演這位爸爸的劉青雲就這理解:「我不是很追求所謂的慈悲,因為一些太理論性的或者太抽象的,我覺得很難去講。不要要求自己菩薩那樣,好少少,好少少,每日好少少,善良少少,我覺得已經很好。因為我是爸爸,我必須要和大家一起走這條路。」唯有好好呼吸,繼續生活,才能一起走下去。
因為我是爸爸,我必須要和大家一起走這條路。
劉青雲
終結與開始
訪問尾聲,談到《爸爸》在他們電影生涯的特殊意義和期望,劉青雲如是說:「對我來說,是一個終結,但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很難解釋給大家聽,加上現在電影市道如此。我覺得《爸爸》對我來說,即是我的某一件事結束了,但另一件事又開始。」翁子光續說,「大家覺得我回到安全區,拍一部香港、好local的電影。我希望這個回歸也是一個新開始,而不是延續之前的東西。我覺得它帶給了我很多新的思維,我也覺得它可帶給香港人一些新的思維。」
我覺得它帶給了我很多新的思維,我也覺得它可帶給香港人一些新的思維。
翁子光
Photography: James Mak
Photography Assistants: Haydn Yu and Nick Lai
Photo courtesy of Golden Scene Co. Ltd.
Location courtesy of The Mira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