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梁氏新書如前作《快感與兩性差別》般又是一本理論探索,細讀才知道是一本以披頭四、普魯斯特和希治閣的「傳記」。成功名人的傳記固然不是新事,《你》卻作出了微觀與宏觀歷史爬梳,運用梁氏研讀半生的心理分析學,層層剖析三人崎嶇而燦爛的藝術人生,實為一部文化偵探物語。

在第一章「二十世紀最大的兩宗文化遺棄」中,作者通過重述披頭四和普魯斯特的成名故事,說明後世萬人景仰的大師,在成功之前往往遇不上伯樂,備受冷落。在梁氏抽絲剝繭下,「羅生門」此起彼落,幾乎所有相關人士都否認曾經把兩大人物拒之門外。儘管普魯斯特沒有披頭四般幸運在有生之年廣獲認同,但為我們提出了彌足珍貴的啟示:遺棄是文化歷史最大寶藏,永遠可以取之不盡。

自文化研究興起,「作者論」在1980年代被影評人 Pauline Kael 大力鞭撻,批評它不啻一種個人崇拜,「優秀」的文藝研究變成必須聚焦在文本本身,對作者的私生活感興趣變成一種禁忌。梁氏在第三章「美星、美食、母親、死亡動力」中作出一次「文學探偵」示範,以考古學結合心理分析 ,層層考證作品之形成由各種文本、心理及際遇形成,某程度上補充了當代文學研究方法上的缺失。譬如他探問希治閣到底有否對女星性騷擾?假若屬實,原因又何在?應如何看待他的藝術?《觸目驚心》(Psycho)的弒母情節是否導演潛意識中希望實行?在結尾,梁氏論證出普魯斯特母親對兒子的溺愛和壓抑,既拖延也最終醞釀出文學傳奇——如毛尖金句「沒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你》一方面運用理論派的想像力試圖走進一眾 icons 的內心,同時回歸實證傳統,兼而解構弗洛伊德學說形成的脈絡,實為一項艱巨文學工程。

最厲害的是,梁氏寫的本來已是家傳戶曉的名宿,功力稍為遜色都會淪為枯燥乏味的學研論文,由他超冷靜的筆觸和爽朗的節奏寫來,可謂精彩絕倫。作為《世紀文化二三記憶》三部曲之一的「快樂篇」已如此精闢,令人更期待將出版的「愛情篇」和「歷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