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中,月亮象徵團圓;對東方人來說自然也有着與別不同的情感意義。這次由Audemars Piguet Contemporary愛彼當代藝術創作項目委託的創作《月逝無聲》(The Moon is Leaving Us),對項目策展人Audrey Teichmann來說,也有着別樣的啟發。「一切由2019年許方華前往Le Brassus開始。Audemars Piguet在1875年於Le Brassus成立,至今仍以此為基地。從那時起,我們的合作不斷發展,並以藝術家的研究對像——月亮為核心。作品為觀眾提供一個探討宇宙和天賦力量的平台,同時鼓勵大家擺脫對宇宙的有限理解,透過當代藝術擁抱全新觀點。我很喜歡與藝術家和客席策展人郭瑛一起經歷了整個過程,引領藝術作品的策展方式,為觀眾體提供多重視角去體驗這個作品。」
Audemars Piguet Contemporary於2012年成立,通過委託創作新的藝術作品來推動國際藝術發展。Audrey認為,合作開啟了關於藝術與文化的對話,也為藝術家帶來必要的指導及專業知識。「從項目開始到展覽,我們都會密切關注,培養一個與我們建立長期關係的藝術家群體。我們已經與曹斐、池田亮司、Tomás Saraceno、Jana Winderen、Arin Rungjang等藝術家建立緊密的關係,亦在世界各地主要場地、展會展示他們的作品。我們的目標之一,是為全球各地的觀眾提供體驗這些藝術的機會。」
這次展覽的主角許方華,身兼研究員和創作者身份,作品發人深省當中融合複雜精細藝術和傳統工藝。《月逝無聲》的靈感,原來出自Audemars Piguet的起源地之行。「當時藝術家許方華到訪Audemars Piguet的起源地——位處偏遠的汝拉山谷(Vallée de Joux),一個晚上,她走在一條被月亮光芒照灑的街道上。於地球這一方,月亮經常成為夜間唯一光源,它所呈現的光芒,與她在香港大都會每晚體驗到的五光十色形成鮮明對比,這促成了這次愛彼藝術創作委託計劃的主題。」Audrey 補充。
回到香港後,許方華開始以「月球」為題開展了為期兩年的研究。月球每年以3.78 厘米的速度慢慢遠離地球——這個科學事實,撼動了許方華對世界、宇宙的認知。「我曾經向NASA的科學家問了一條很天真的問題:『這個事實可以逆轉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消化這個事實時,我在想,人生總會面對許多『失去』,都是不能逆轉的;這個時候,我們該如何應對?」在早前的預覽導賞中,許方華分享道。
於是即使作品本身還是展覽方式都用上大量現代科技,每項細節的潛台詞,主軸都是「失去」與「尋回」。名為Selenite的中心裝置,擁有48個屏幕,投射著月球的碎片圖像——包括從歷史書籍搜集而來、以及來自NASA和其他開放源碼的數據,呈現了一個穿越古今的月球視覺。移步到上層,則看到由許方華建造的機械臂Selena,根據NASA的月球圖像及資料編寫成程式,以古天文學家、同樣著迷月球研究的Johannes Hevelius的筆觸、繪製出獨一無二的月球畫像;而每幅畫像至少需要五至七日才完成。最後呈現的藝術家研究室,將整個創作過程中搜集而來的物品與資料與觀眾分享與展示。「透過Selena,我彷如創造了一個新的月亮。」許方華如此解讀。
可惜由於新常態關係,展覽暫不對外開放,公眾可前往以下網站,預約以虛擬導賞方式感受《月逝無聲》:www.audemarspiguet.com
Editor
Ahy ChoiCredit
Photo Courtesy of Audemars Piguet Art Com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