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創立於1987年、將國際家具品牌引入香港的 Nuovo Collection 繼承人,說 Pak Man 擁有一個漂亮的家,聽上去理所當然;但這個位於大坑道的空間,的確打破了許多既定印象。在美國加州升學、成長,Pak Man 約15年前回到香港,一直尋找舊樓作為居所。「除了高樓底,建築本身比起像倒模出來的新大廈有趣得多。」第一次遇見這群建築,隱秘位置加上附近茂盛的樹木以及殖民時代建築特色,在他心目中成為了完美的組合。
單位的前任住客來自德國,室內許多細節,如帶編藤的全套木櫃、天花邊沿的雕花裝飾、以及在浴室讓人看得心花怒放的舊式鏡子與浴缸,皆來自前住客手筆。「這些設計細節我都非常喜歡。我喜愛有歷史的地方,就像一瓶上乘的紅酒般,需要時間來沉澱味道。」於是即使初接手時單位處於日久失修的狀況,Pak Man 也決定保留這些設計,「將新舊兩者融合,相輔相成,增加更多的可能性。何況這些設計本身就已經充滿魅力。」
笑言自己擁有老靈魂,每個角落都可以找到 Pak Man 口中所說的新舊融合,理所當然得,你知道這個家的主人擁有一副懂得欣賞舊物的眼光。完成了基本翻新後,第一件加入這個家的,是客廳中帶有古典風格的 Duresta 梳化。然後就是黎巴嫩年輕設計品牌 Studio A 主理的茶几,以及 Marrakesh 的 Berber rugs 地氈。其他的組件,就是按他的直覺與機緣,一件一件的落戶歸位。「真的要說的話,梳化與飯廳的椅子回應着這個空間的古典風格,其他的家具我幾乎沒有特地的配襯過。我認為一個家就是生活的敍述,它會隨着你的改變而進化,很難用一種特定的風格去概括、定義。」
修讀時裝、創立過個人時裝品牌,空間中的時尚味道低調卻又是永恆的存在;但「風格」對 Pak Man 來說,卻是個不斷流動的概念。「父親經營家具生意,從小潛移默化地就會想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套性格。作為一個80年代成長的孩子,無論是音樂還是時尚,難免被許多次文化洗禮:像 Punk rock movement、Ra ve、Techno movement 等,我為自己潮流的一面感到自豪。時尚仍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加入 Nuovo Collection 後,也受到歐洲的設計界影響,沿途遇上不少啟發我的好友。尋找『美』的共同語言,這也許是我對個人風格最貼切的描述。」
讓這個家與別不同的,還有散佈於每個角落、形態自然有趣的植物。「我很喜歡大自然。之前我住在半山,向外望去是叫人充滿『衝勁』的城景;現在露台以外是一片綠林,感覺從容得多。家裏的植物算是把外面的自然帶進室內,有一點像 living room garden 的概念。」笑言到目前為止單身自住,加上疫情之前一直過着 up in the air 的生活,這些植物對他來說就是有如寵物的陪伴。拍攝當天,還特地找來花藝師 Masami Kuroda 帶來花藝佈置,處處是悅目風景。
雖然沒掛在嘴邊,但藝術與創作絕對是 Pak Man 表達自我的一種必要方式。第一件買下的藝術品,是置於大門入口旁邊的吳冠中畫作,其後則是 Francis Bacon 的大型油畫,近年則更傾向支持年輕、up and coming 的藝術家。家中隨處可見出自他手的油畫,也不時製作陶藝與雕塑,最近也開始嘗試手造家具。「未來希望可以與本地、國際設計師合作,創立一個家具品牌,將創意、理念、物料、造工置於核心。我很幸運,從小就接觸到不少 luxury 的東西;但我更慶幸好奇心驅使自己去認識不同文化,欣賞不以價值來定義的美。」
Editor
Vogue Hong KongCredit
Edited by Ahy Choi, Photography: Natalie Du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