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即Instagram)對我們心理健康造成危害。今日,我們仍在深夜時瀏覽著動態,比較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每晚都這樣度過,帶著對生活的絕望感入睡,而眼部也因為長時間盯著螢幕造成視力受損。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對自己的懷疑以及負面情緒,「我怎麼會浪費一個小時的時間,深陷在數碼黑洞中?在一個我不認識,也可能永遠不會碰面的人的界面上。」我將手機收了起來,並發誓永遠戒掉 Instagram。但當早上起床後,又自然地拿起了手機瀏覽,一切的循環又開始了。

人們花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在世界各地每天有將近 145 分鐘(也就是將近兩個半小時)的時間我們都在使用社群媒體。當然,使用社群媒體的原因有很多,不論是對重要的理念表示支持和傳播公眾意識,或是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以及與朋友或家人們保持聯繫。社群媒體在大流行期間甚至是許多人的「生命線」,但我無法理解那些幻想著與朋友、名人或完全陌生的人(一個比你更瘦、更有趣、更好看或更成功的人)去比較的人們。

一種出自本能的比較需求

根據心理治療師 Rebecca Sparkes 的說法,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是出自於人類的本性。她說:「人類的大腦習慣將自己與其他物種進行比較,這是一種保障自身安全最原始的方式。我們需要不斷地去評價自己的同輩,例如:『他們真的有比我們強大嗎?』在社會定義出的等級制度中,他們是否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或是更受到他人的敬重?誰對我們有威脅,我們又需要與誰結盟來確保自己是安全的呢?」

雖然直至今日,利害關係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但正如愛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傳播學助理教授 Adrian Meier 所提出,這樣的比較情緒從前至今依舊沒有改變。他說:「社交比較觀念已深植我們的心中,我們想知道與同輩相比,我們看起來會是如何。」

在原始時代,我們只需與自己身旁的人競爭,而今日我們可以接觸到全球各地的人們,這代表著社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進行著。我們不僅在與他人做比較,我們與幻想中的他人(還是優化版本)進行比較。有了修圖軟體讓人們可以去強調及美化所有喜歡的元素,並且刪除那些我們不喜歡的部分,這也難怪我們覺得自己失去競爭力,因為整個競賽已經被操控了。

此外,它還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毀滅性的影響,焦慮、憂鬱、自卑到對外表、身體形象與身份認同等問題產生,人們已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樣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些什麼,以及無法認同自身成就。劍橋大學心理健康研究員 Olivia Remes 博士說:「當我們將自己的真實生活與他人美化過,或是在 Instagram 上的生活進行比較時,我們自身的弱點就開始顯露出來,這會使你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自卑與沮喪。」

從模特兒到KOL,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Camille Charriere 是在 Instagram 上擁有100萬粉絲的KOL,她達成了許多女性所渴望擁有的一切,無懈可擊的獨特風格、完美的髮質、豪宅,以及參加令人稱羨的時尚派對、每天收到許多時裝(穿上它們還可賺取額外的收入),經營著一個大受歡迎的 Podcast,並且正在製作一個電視節目。她卻發現自己每天都要花兩個半小時與他人做比較,KOL其實也有著與我們相同的社群媒體焦慮症。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Camille Charriere (@camillecharriere)

她寫道:「這並不是我有意識地去做,在生活中無止盡地瀏覽動態(為了工作)帶來的潛在副作用。在糟糕的一天裡,這些想法會演變成為消極的心態,讓我感到消極以及低落,覺得自己的成就毫無意義,認為每個人都做得比我更好。」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Camille Charriere (@camillecharriere)

這一點甚至是身為名模與 《Vogue》 封面人物的Edie Campbell 都能感同身受。 她說:「我不一定會將自己與 Instagram 上的人進行比較,但我可能會將自己的生活與其他人的做比較。你能夠看見其他人的生活,這很奇怪,也毫無意義,我不認為被告知這麼多關於他人的生活對我來說是有幫助的。這就像被迫去聽一些煩人的話一樣,你不希望自己參與其中,但又似乎無法離開。 」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Edie Campbell (@ediebcampbell)

我們該如何解決?

在某種程度上,認知自己身為人類,我們天生就喜歡將自己與他人比較,是相當令人欣慰的一件事,無論我們擁有多少粉絲,或是登過多少次雜誌的封面。但另一方面,社群媒體對我們的影響實在是太深遠了,即使想戒掉也很難,它是很容易上癮的,而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讓自己不要深陷其中呢?

當然,我們可以扔掉自己的手機,或者是乾脆刪除 Instagram 的帳號,但如此一來,我們就無法享受這個平台提供的眾多好處,這就是為什麼 Charriere 不打算這麼做的原因。她說:「這次大流行確實向我們展示了如果使用得當,社群媒體是可以如此地強大且有幫助的。我在瀏覽的過程中獲取了許多樂趣與靈感,心情好的時候,這些良性的比較甚至能激勵我更加努力工作。」

Meier 博士認為,並非所有的比較都是不好的。用來進行自我改善(作為動力)或自我提升時,透過模仿對他人有良好效果的事物,避免那些沒有效果的事物。 他表明:「這兩種類型的社交比較都對自我提升有所助益,我們可以從那些做得更好的人那得到啟發,或是與做得更差的人比較後,感覺自己更棒。」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有策略地去選擇你追蹤的帳號,就像是近藤麻理惠所提出的「令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斷捨離」一樣。超模 Campbell 說:「任何不能為我帶來快樂的帳號都會被我取消提醒,或是取消追蹤。這是一種與朋友保持聯繫、獲取靈感以及過濾壞情緒的聰明作法。」

有效的使用社群媒體

心理治療師 Sparkes 建議大眾對社群媒體上的所有事件都採取謹慎的處理方式,給予自己定期的社群媒體休息空檔,當我們上網時要始終記住,我們所看到的不見得是真實的。我們應該去加強現實生活中與他人的連結。「在一個人的生活之中,面對面的連結越緊密,他們就越不容易受到社群媒體中投射出來形象的影響。」

在大流行期間,這十分具有挑戰性,Remes 博士建議使用社群媒體來加強我們之間的連結,她說:「在社群媒體上,做一個主動且積極的使用者比被動的使用者來得更好。例如,在 Instagram 上與朋友分享資訊,主動傳訊息給那些關係緊密的好友,這比被動地瀏覽他人的動態更有利於心理健康。」通常因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無趣,才會陷入羨慕他人美好生活的比較感中,所以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去做一些有成就感或是讓你活力充沛的事務。

取消追蹤那些觸發你情緒低落的帳號,將 Instagram 當作是與朋友保持聯繫的工具,並記住,我們所看見的不見得是事情的全貌,正如 Charriere 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步伐不盡相同,所以達到不同成就的年紀當然也會有所不同。」

原文刊登於《VOGUE 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