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耶魯大學的畢業生,Frances McDormand曾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以及業界所說的演技三冠王(東尼、奧斯卡、艾美獎),她在趙麗穎的《游牧民族》中飾演一個住在麵包車上的美國旅行者,甚至獲得了廣泛的關注。這是她近四十年職業生涯中的其中一個重要角色,在銀幕上提供了真實性的代表。這證明了作為一個歷史上,由陳舊的、由男性決定的美麗規範所驅動的行業中的女性,40歲以後的生活不僅僅是生活。以下為她七次改寫了荷里活的美麗時刻。

1.接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我們是一群”流氓”和無政府主義者,但我們確實收拾得很好」。Frances McDormand在2018年登台接受她的第二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時表示,這次她在《廣告牌殺人事件》中飾演無情的Mildred Hayes。瞬間,全球的頭條新聞既認可了她的演技,也認可了她那張果斷、素顏的臉。世界可能終於意識到了這一點,這種原始的、未經過濾的美麗是她的商標。

 

2.Met Gala上的「匿名」

在2018年的Met Gala上,身著Valentino的McDormand可以說是最令人難忘的一人。在紅毯上採取了「低調」的方式來展現出迷人的頭飾,一個羽毛狀的湖水藍色頭飾幾乎完全遮住了她的臉。伴著Basement Jaxx的 《Where’s Your Head at》的曲調,捕捉到她在博物館裡跳舞,她一邊回憶著這一時刻,一邊提到她的下一個奧斯卡獎造型–定制的Birkenstocks。 「去年,得到Valentino品牌的Pierpaolo Piccioli的邀請,而當在Met Gala的大樓梯上搖擺時,心中不自覺地燃起了火花」。

3.擁抱年長的力量

「有一種情況是,表達情感的能力是不受填充物的影響,給演員帶來了優勢」。 Frances McDormand一直以來的「政策」是不操縱自己的外表。她不使用肉毒桿菌素來平復皺紋,也不使用填充物來膨脹臉頰,當她微笑時,沒有肌肉麻痺的情形。所以當她皺起眉頭時,它實際上是真的皺起來。McDormand一直在大聲疾呼支持和慶祝女性年齡增長的重要性。 「變老並適應所有發生在你身上的東西並不容易,是一種不斷的掙扎和調整。因此,這是一個困難的過程,但我不相信整容會讓它變得更容易,我認為整形只會讓接受衰老的心態變得更難」,她在2014年接受訪問時所說。 「我想被人尊敬,我想成為一個有力量的女性長者」。

4.否定身形的重要性

幾十年的電影選角為無情的身體批判創造了空間。 「我不漂亮,我不可愛,我沒有身材」。Frances McDormand說,拒絕了她的丈夫 – 導演Joel Coen,意圖幫助她 「去人格化」的決定導致了她自己否定這個行業對外表的無休止的痴迷。Jordan Kisner在2017年為《紐約時報》撰寫的一份簡介中透露,Frances McDormand甚至沒有一面完整的鏡子。Jordan Kisner指出,這位女演員在公開採訪中毫不猶豫地說出了自己的體重,隨後Frances McDormand又笑說了一句:「我寧願不知道自己的屁股有多肥」。

5.順從自然美

McDormand在以拍攝準備好的造型出場前,並沒有叫狗仔隊蜂擁而至,這也是許多明星被重複報導的原因-。McDormand在與Aguirre見面接受《Vogue》採訪前,向她發誓保密,確保實際地點不會被透露給公眾。 「在近距離下,Frances McDorman相當美麗」,Aguirre寫道。 「她的皮膚紅潤,煥發出健康的光彩,(我猜想)她從她家附近採購的新鮮飲用水增強了她的健康」。

 

6.帶著假胸去試鏡?

McDormand在1987年的《Raising Arizona》中因佩戴假胸而被打入「冷宮」後,她繼續隨身攜帶「道具」去試鏡。她告訴Aguirre說:「我開始接到一些劇本,字面上寫著大胸女人」。Aguirre寫道:「她帶著胸部去試鏡,用箱子裝著,它們成了道具,就像一個假鼻子或假髮」。在一次試鏡中,有人建議劇組可能會在預算中加入隆胸手術。「就像真正的手術」?Aguirre問,「是真的實際手術」!她喊道。

7.白髮是一份禮物

無論是貼服髮型還是風吹捲髮,McDormand的頭髮都不需要染髮師–理由很充分。 「沒有想要成為一個成年人的願望。成年不是一個目標。它不被看作是一種天賦。從造型、外觀、態度上,每個人都穿得像個少年,而且染了頭髮,更追求一張光滑的臉」。2014年,McDormand在《泰晤士報》的「無暇顧及虛榮的明星」中告訴Frank Bruni。Frank Bruni寫道:「在這個九月末的下午,在她混亂的短髮中,黑髮同時混合著白髮,這樣未馴服的束縛帶著她的信息與態度」。她說,看上去老了,應該是對經驗積累和見解獲得的誇耀,是一個「勝利的信號」,你是一個在白髮之下,擁有寶貴信息卡片目錄的人,「 與其試圖讓時間倒流,不如說最好的還在後面」。

原文刊登於《VOGU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