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壇到銀幕的輝煌年代

作為一代傳奇歌手,Jane Birkin因全裸現身1966年Michelangelo Antonioni經典電影《Blow-Up》而人氣飆升。三年後,她在Serge Gainsbourg的二重唱《Je t’aime… moi non plus》中的表演也為她往後長達60年的歌唱事業奠定重要基礎。Jane Birkin後期的作品大多宣揚政治色彩。2001年,她因對英法文化關係的貢獻而被授予OBE勳章。

而她的事業並非一帆風順,《Je t’aime… moi non plus》因為露骨歌詞以及間隙令人浮想聯翩的喘息聲,而遭到英國廣播公司BBC封殺,更受到梵蒂岡的譴責。「我們從未想過這首歌會成為全世界自由的象徵。從西班牙到阿根廷,人們都在私下聽這首歌。」Jane Birkin在2018年對《VOGUE》法國版分享道。Jane Birkin與Serge Gainsbourg一直維持友好合作關係,直到對方在1991年逝世。

French singer and songwriter Serge Gainsbourg and his partner British singer and actress Jane Birkin in the courtyard of the French National College of Fine Arts, in Paris, 2nd January 1969 (Photo by Jacques Haillot/Apis/Sygma/Sygma via Getty Images)

French singer and songwriter Serge Gainsbourg and his partner British singer and actress Jane Birkin in the courtyard of the French National College of Fine Arts, in Paris, 2nd January 1969 (Photo by Jacques Haillot/Apis/Sygma/Sygma via Getty Images)

Jane Birkin一生發行超過20張專輯。首張專輯《Do Doo Dah》於1973年發行,最後一張專輯則在2017年推出《Birkin/Gainsbourg: Le Symphonique–Gainsbourg歌曲集》(由Nobuyuki Nakajima的管弦樂團演奏)),彼時她已是71歲高齡,卻依舊積極參與巡迴演出。演藝方面,她在《La Piscine》(1969年)、《Death on the Nile》(1978年)等65部作品中驚艷亮相。她分別於2004年和2015年獲得法國國家榮譽勳章。

Jane Birkin en 1974 à Cannes, France. (Photo by Michel GINFRAY/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Jane Birkin en 1974 à Cannes, France. (Photo by Michel GINFRAY/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Jane Birkin:永遠的時尚繆思

而Jane Birkin的獨特時尚風格,更是人們心中的經典。她在康城影展的歷年造型就是最好證明:「當我看到自己在1968年的照片時,我覺得很糟糕——我的眼睛完全被厚重的眼線覆蓋,還有誇張的唇形、流蘇⋯⋯」她在2018年對《VOGUE》法國版分享道:「我認為自己最有趣的年紀是40歲,我開始穿蘇格蘭棉質單衣、 Agnès B 男士襯衫外搭大了三倍的褲子,配上細細的紅色皮帶,以及沒有鞋帶的運動鞋。」

Portrait de Jane Birkin, circa 1960 en France . (Photo by REPORTERS ASSOCIES/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Portrait de Jane Birkin, circa 1960 en France . (Photo by REPORTERS ASSOCIES/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而最令人激動的,莫過於1984年以她命名的Hermès手袋——Birkin的問世。而這一切的來源,正是在飛機上一場偶然的邂逅。

「我搭飛機時隨身拿的塑料手袋破了,裏面所有的東西都掉了出來。我當時感慨真希望Hermès可以生產一款能夠容下我的所有東西的手袋。而當時Hermès的首席設計師Jean-Louis Dumas正巧坐在我旁邊!」Jane Birkin在2010年向《T》雜誌分享道。

「當時他們已經有以Grace Kelly命名的Kelly手袋,於是開始著手設計Birkin。我當時亦去到工作室看到設計初期的硬紙板模型,並參與討論,建議把口袋改大。」2015年時,Jane Birkin還一度因為PETA調查製造商涉嫌對待鱷魚和短吻鰐的不當行為,要求品牌將自己的名字撤下。而她的個人品味則更質樸,她最喜歡的手袋是一個不到10美金的葡萄牙柳條籃子,來自某個倫敦市場。

PARIS - JULY 8: Jane Birkin attends the Jean Paul Gaultier Spring/Summer 2005 Fashion Show during Paris Fashion Week on July 8, 2004 in Paris, France. (Photo by Michel Dufour/WireImage)

PARIS - JULY 8: Jane Birkin attends the Jean Paul Gaultier Spring/Summer 2005 Fashion Show during Paris Fashion Week on July 8, 2004 in Paris, France. (Photo by Michel Dufour/WireImage)

Jane Birkin的三段愛情、三個女兒

Jane Birkin於1946年12月14日在英國倫敦出生,母親Judy Campbell是一名演員,父親David Birkin是英國皇家海軍中校。自小天賦異稟,她在1964年與已故的Sir Ralph Richardson合作,首次出演了Graham Greene的戲劇《Carving a Statue》。 1965年,她與年長自己13歲的《占士邦》系列作曲家John Barry結婚。 兩人的長女Kate在1967年出生(隨後於2013年去世,享年46歲),而兩人的婚姻在隔年告終。

French singer and songwriter Serge Gainsbourg with his partner British singer and actress Jane Birkin at home in Paris. (Photo by Alain Dejean/Sygma via Getty Images)

French singer and songwriter Serge Gainsbourg with his partner British singer and actress Jane Birkin at home in Paris. (Photo by Alain Dejean/Sygma via Getty Images)

1968年,Jane Birkin前往法國參演由Pierre Grimblat執導的電影《Slogan》,並在此與合作演員Gainsbourg墜入愛河。「在經歷了一段災難性的婚姻之後,我必須獨自照顧一個不滿一歲的孩子,這對於當時只有19歲的我來說,幾乎是世界末日。」Birkin曾在2018年與《VOGUE》美國版分享道:「所以當我在法國與Gainsbourg相遇,他讓我重新感受到幸福,讓我對自己充滿信心,抵銷之前的一切痛苦。我對他同樣如此,因為他也剛剛結束上一段戀情。當時的我們是相輔相依的兩個痛苦靈魂。」

Jane Birkin與Serge Gainsbourg從未步入婚姻殿堂,這對愛侶在1971年誕下女兒Charlotte,最終於1980年分道揚鑣:「我逃離了他渴望我成為的那種美麗生物,我不想再被命令、不想再一次次被禁止移動他起居室裏的任何東西⋯⋯」

1982年,Jane Birkin與法國電影導演Jacques Doillon生下她的第三個女兒Lou。Jane Birkin分別出演了他執導的《La Fille Prodigue》(1981年)及《La Pirate》(1984年),並因此獲得凱薩電影獎提名。

1972: Film actress Jane Birkin with her daughter Charlotte Gainsbourg. (Photo by Keystone/Getty Images)

1972: Film actress Jane Birkin with her daughter Charlotte Gainsbourg. (Photo by Keystone/Getty Images)

Jane Birkin親述對死亡的感受

Jane Birkin曾在2018年接受《VOGUE》法國版採訪時,提及對死亡的感受:「以前,當有人問我想如何死亡時,我會回答『第一種可能』,而生活卻總是出其不意。當死亡臨近,我們不免會覺得害怕。這個想法如此遙遠、抽象,讓人難以想像。而我在過去的三年內曾兩次接近死亡。令人驚訝的是,我並沒有感到驚慌失措,我更害怕自己沒來得及説完想說的話,來不及把事情處理好,來不及得到寬恕。」

原文轉載自《VOGUE》美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