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慢慢等》、《還是會》,再到《女孩》、《如果可以》的這一路歷程中,每一首作品都像是韋禮安內心世界的一個縮影,每一個階段都折射出了他獨特的音樂DNA,展現出了他對生活、對情感的全然體驗和感悟。
這樣的轉變和成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源於韋禮安對音樂的堅定信念和不懈探索。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音樂道路,沒有被外界潮流所左右,而是不斷挖掘內心的創造力,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
#1 創作是內在的表達欲望和創造力
在音樂界飛速變遷的今天,韋禮安仍能保持著一份純粹而堅定的心態。不徒有華麗的頭銜和排名,不為外界的聲音所干擾,而是沉浸於自己的音樂世界之中,追求內心最真摯的創作表達。談及創作靈感,他直言:「應該跟大部分創作人一樣,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從人到文字,到各種故事、小說、電影都會成為我的靈感來源。」他進一步解釋道,「其實,最荒謬的是,大部分歌曲的靈感都不是來自於坐在工作室裡面,而是在外出時接收到的新鮮刺激。比如這次來到香港,就讓我的大腦接收到了不同的畫面、人事物,靈感便很容易在這種時候出現。碰到這種時候,我就會把它捕捉下來,或是用手機錄下來,最後再回到工作室去對這些素材進行提煉與雕琢。」
歷經十餘年的音樂歷程,韋禮安已積累了豐富的行業閱歷。但在當下,他更享受「玩音樂」的過程,「Play music就是一直想辦法讓它變得好玩,」他更是分享單曲《芭樂歌》的創作靈感,享受自在的創作過程,「我跟我太太很喜歡吃芭樂,然後我就跟她開玩笑說『那我給你寫一首芭樂歌!』然後便產生了靈感,進而衍生寫出來這首歌。」韋禮安還坦言年輕時曾給自己很大的壓力,想要寫出“masterpiece”般的作品。但後來他發現,反而是在放輕鬆玩樂的時候,靈感和創造力才會更容易迸發出來。
在音樂事業發展多元化的韋禮安,身兼歌手、編曲人、製作人等多重角色。對於韋禮安而言,他更傾向於「創作者」(Creator)這一身份,創作不僅僅是工作或專業,更是一種內在的表達欲望和創造力。比如寫出《芭樂歌》,從最初的靈感到最終呈現,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成就感和喜悅,是他最珍視的創作體驗。還記得高中時期,剛寫完一首歌就迫不及待地分享給身邊的人,那股迫切想要與他人分享創造成果的心情,至今仍深深刻印在韋禮安的記憶中。
#2 虔誠玩音樂,但最愛卻是在家下廚
韋禮安似乎正處於一種緊繃與鬆弛、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微妙平衡中。台上,他展現出對音樂的虔誠敬畏,將自己全然沉浸其中;台下,他又是一個熱愛生活、腳踏實地的平凡人。這樣的矛盾與平衡,正是韋禮安魅力的所在。
如今的韋禮安,更專注、更純粹、更沉浸。既享受「玩音樂」帶來的鬆弛感,也對音樂存有信仰,「在音樂方面想法非常多,有非常多的野心,同時也會有很多項目想去做。那最後要怎麼去完成它?剩下就是執行、執行、執行,我現在有兩三個項目正在進行,所以大家敬請期待。」
在 Instagram 查看这篇帖子
談及對幸福的定義,韋禮安笑言:「人生的目標很簡單,就是睡得飽、吃得下,那就是最簡單的幸福。」他近年亦享受着下廚的過程,「我發現自己在下廚的時候會進入專注的狀態,這是一個對對I人(內向)友好的活動,很享受一個人下廚時聽音樂的過程,很療癒。」此外,他享受與身邊人傳遞能量,自小喜愛迪士尼電影的他,還透露蜜月旅行的時候還與太太去迪士尼樂園,「一定要去!會想要有分享的心態,想要把這種快樂和喜悅分享給重要的人。」熱愛生活的韋禮安,很樂意在煙火氣的日子裡去感受腳踏實地的快樂。
或柔軟、圓融,或有思考、有愛地說著這些,不由讓人感受到韋禮安這些年聽從著內心所做出的選擇: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不過度闡釋自己,也從不會被定義。
在 Instagram 查看这篇帖子
#3 《如果可以》大熱後陷入瓶頸,更要找回自己的步調
談及大熱單曲《如果可以》,這位歌手謙虛地表示心存感激,「一個歌手、一輩子,很難能夠有這樣一首歌獲得大眾喜愛,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然而,他也坦言歌紅了之後反而讓他陷入了創作瓶頸:「有一陣子我是有一點卡關,因為在心態方面也覺得我要趕快加把勁再寫一首hit song。」
幸而,韋禮安獲得音樂人朋友的開導啟發,明白創作應當還原自我本真。他若有所思地展望未來的創作方向,「或許我的下一個計劃,我想要表達的內容是甚麼?我想要做甚麼?」除了持續嘗試英文創作外,他更透露有與不同國家音樂人合作的計劃,「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全新的刺激、嶄新的驚喜」。
《如果可以》之後,韋禮安發酵出愈多能量,對自己有所期待,也並不會畫地為牢給自己設限。而寄語正在追夢的年輕人,他溫和地說:「因為我碰到很多跟我當年出道差不多年紀的人,大家都很拼,這當然是好的,但有時候也要提醒自己,玩音樂還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太過於去設想結果或者成績,反而會失去那份無法言喻的魔力,所以大家不妨放鬆心情,好好地玩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