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確實記錄過去十年時裝產業發生的事,但是這並不代表就天下太平。這段日子以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們不知不覺地多了很多選擇。人們認為他們能夠不顧一切地做自己想做的,並嘗試脫離傳統生活方式。殊不知道嘗試的過程中也有代價,也會受到傷害,更沒有想到反傳統的意識形態的後遺症竟有可能讓一切瓦解。像傳統成衣系列由1960年代出現,到了2010年被快時尚的風暴來襲弄得滿目瘡痍。我們以為快時尚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卻不知道這樣多的選擇反而讓自己失去自由。
後快時尚年代提倡的關鍵詞是“Artisanal”,希望以傳統工藝教人重拾大量生產所抹殺的人性溫度,以「再人性化」的手工藝抗拒過去十年過度系統化的「去人性」現象。所以手工藝只是一種投射,堅守傳統的精神才是它的本體。Artisanal其實像是時裝界近年熱衷於懷舊的其一分支,因時裝其實先由Artisanal變成Industrial,到了現時又變回Artisanal,像亡羊補牢。
當手工藝再次被大力推崇,受過快時尚洗禮的人再度質疑質素的需要。既然編輯意見往往被認為先入為主,倒不如聽一位來自香港,定居巴黎多年並效力Chanel的裁縫師傅盧漢英先生說他在巴黎時裝屋工作多年的故事。
裁縫的夢
盧先生自幼便渴望在海外求學,因姐姐從事裁縫工作,耳濡目染下對時裝逐漸感興趣。20歲時便決意到法國求學,主攻時裝設計與裁剪。畢業後四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花了大部分時間從事散工,因巴黎設有中介替裁縫尋找短期合約的工作,所以他來來回回為不同的品牌效力。直至一次中介問他有沒有信心應徵一間要求十分嚴格的工作室,「當時抱着一試無妨的心態,誰不知隨後再沒有離開過Chanel了。」盧先生在Chanel工作室內當了散工足足五年,直至品牌決定增添人手才聘請了他為全職員工。「當時管collection的上司很滿意我做的衣服,所以一有職位空缺便問我有沒有興趣加入這間公司。」戲劇得像哈利波特踏進霍格華茲般神奇,但時裝產業向來就是充滿灰姑娘的transformation色彩。
「很多人認為裁縫是一個技術性的工作。但實情並非如此,裁剪是一項藝術性的行業。它是三種工作的總和:第一是繪畫,第二是音樂,最後就是雕塑;畫家看到大自然的景色,然後把它們收藏在畫紙上。但我卻是相反,我的工作是把設計師的草圖成真,從幻想變成現實;裁縫又像音樂,同一份譜交到不同演奏家手上自然有不同的成果,便等於同一款設計由不同的裁縫師裁剪出來也有不同效果。當中的差異講求裁縫師傅對設計圖的感受,再去消化成表達設計的方法;裁縫又像雕塑,因為時裝是立體的,當中的過程就像雕刻人像一樣。而我是屬於立體裁剪的派別,能夠在人型公仔上裁剪,360度全面地完成立體創作。」裁縫師傅向來偉大,因他們貢獻良多卻不貪圖功勞。而最教他欣慰的事,便是聽到設計師本人稱讚他的作品超越了設計師的想像。
人情味的重要
不用多說,不少人也知道Chanel的企業文化由Coco Chanel本人定義,Karl Lagerfeld把它翻譯成當代的版本,把她的視野發揚光大,影響世人。但是盧先生不認為因此受到他們影響,因為他認為他們與自己的關係就像作曲家及演奏家一樣,他能夠明白設計師的喜好與品味,但不會因此影響個人審美。他倒認為這間公司一直以來能讓精英一直默默耕耘地效力,秘密在於「以人為本」的方針。換言之,又是商業社會主義下被過度抹殺的人情味。
「20多年來,我為不同的公司工作。隨後加入Chanel,我認為Chanel是最為人道的一間公司。當時公司沒有上市,即使金融風暴來臨了,公司都沒有受到很大影響。而且Chanel並不需要對外公佈生意額,因為它屬於家庭式的企業。而在這種家庭式管理下,往往最有人情味。」為甚麼一間公司的人情味如此重要?盧先生指出以利益為本的社會價值下,當品牌被大財團收購後,在內工作的人對他們而言只是一隻棋子。「若然你沒有能力,便換人。可是Chanel的做法完全相反,除非你犯了很嚴重的錯誤,否則也不會隨意隨便解僱同事。因為在Chanel而言,它們聘請了你,就代表你有能力和水準,並會尊重你的工作。在於公司而言,你很重要,員工被重視了,便不會有辭職的念頭。而且,Chanel的福利非常好,我們年首便會有全年的時間表,甚麼時候有時裝展,甚麼時期需要加班,統統一目了然。你要知道,從事這行業的人有百份之九十也是女性,所以你不難想像,不少30多歲有家庭的女性有了這份時間表,就能夠很方便地安排時間和兒女去旅行、安排家庭上的事。可是其他公司完全不同,除了沒有時間表,隨時都會加班,這樣很難控制個人的私人時間。」美國的說法是work-life balance,但在我而言卻是基本的互相尊重。像情侶若要愛得轟烈,也要雙方願意且給予對方一些私人空間,關係才可永久,要不然就像煙花閃過即逝。
除此之外,Chanel還要是唯一一間公司願意投放資源,培訓在學的年輕人士。工藝必須代代相傳是他們的宗旨,所以他們不怕減低生產效率,並影響生意額等等的「成本」;「無論你處於甚麼地位,是改衫的、穿針的、或是會計的。你都會得到大家的尊重,他們對我們也會很客氣。所以,為甚麼大家都不會有離開的想法,主要是因為這間公司給予人應有的尊嚴。Chanel對待你,不是以工作來對待你,反而是以人來對待,所以我說這公司是最為人道的公司亦因如此。」盧先生的答案把手工藝和人性化(或可解讀成人情味)連為一線,我也不禁聯想,是否Chanel以人為本,知道人的價值,所以多年來努力保持手工藝的傳承。反觀大財團下的品牌,倒是一味提煉cash cow,為了追求暴利忘記貴為品牌的任務。
傳統的需要
盧先生的工作生涯正正是一個追求真善美的過程。遺憾美學只言美醜,不說真假;後現代主義教人挑戰美學的重要,但卻忘記了美填補了「真」和「善」之間的裂縫。「人喜歡美感,這是人類基本的特性,也是人性的追求,從而達到一種滿足感。」法國又稱為花都,是時裝與藝術的起源地。盧先生認為法國有種特別的現象,就是他們很自然地發揮主觀意念。他認為法國小朋友在小學時便會跟學校到訪博物館,從小就接觸藝術,能有多個機會發揮自己的想像。情況等於其他人的點子是從常規內尋找,但是法國人的點子來源卻是常規以外。
在現代社會生活的人,最缺乏的便是安全感。因為發生了甚麼事都沒有人幫你,人類不單不可依靠,很多時還相處不好,看對方不順眼。所以,我們的孤獨感在社會蔓延很快。沒了傳統文化的生活,就不能依賴,唯有堅強。現代社會就是這樣。 所以很多生於現代社會的人容易感到沮喪,認為沒有辦法回到從前,特別是實際的摩登年代讓世界失去了魔法,人們亦不敢再去作夢。久而久之,我們只能落得西西弗斯的命運。但我卻認為若然我們堅守傳統,日後回復正軌也未必是天方夜譚。或許如此,此時此刻聽到盧先生的故事,就像是地球上所有人都搬到火星了,收到還留在地球的市民的明信片,教人不時懷舊,但也有可能是你睇我好,我睇你好。
Editor
Daniel CheungCredit
Illustration by Alex Ts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