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中的高科技設備並非天荒夜談,而時裝產業紛紛加入虛擬實境的元素,就好像 Gucci 及 Nike 都具備虛擬實境的功能,讓消費者都可以虛擬場景中試穿服飾及鞋履,甚至 Sephora 店舖亦讓消費者不停地變換各種風格妝容的設備。可見虛擬技術從遊戲到社交平台,延伸至實體門店的體驗,的確為時裝產業帶來無比的便利及市場潛力,某程度上更加深了消費者的購物意欲。試想想,如果以後試衫試鞋都如同 instagram filter 更換般方便,不怕跟不上潮流,更不怕嘗試不同風格的搭配,對於消費者及品牌來說何樂而不為?更何況這絕對做到可持續性的時裝方向。

而去年斯堪的納維亞的零售商 Carlings 率先推出19件沒有性別、沒有尺寸的虛擬服飾,售價歐元10至30不等,消費者只要提供照片及所購買虛擬時裝,Carlings 便會為顧客製造立體服飾,讓消費者能夠成功「穿著」。這個概念看似怪異而不太現實,但事實上這品牌的虛擬服飾僅在一個星期內便售罄。卻也真真切切地反應出虛擬市場的需求。

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虛擬世界,現今社會對男女的外表儀容分外嚴格苛刻:社交平台的日常分享照片都經過精心的修飾而釋出,甚至演變成為照片而活的人生,凡事都要 Instagramable;而另一邊廂的網絡遊戲玩家也同樣注重遊戲角色的外型,也願意花費真金白銀購買不存在的服飾。就像 Nike 在著名的網絡遊戲 Fortnite 中便推出兩款 Jordan 球鞋供玩家穿著;而 Covet Fashion 遊戲則有大量的電子時裝服飾及配飾供玩家搭配,玩家購買服飾的銷售金額為其遊戲帶來美金5340多萬的利潤。而另一個三藩市公司推出的 “Kim Kardashian: Hollywood” 遊戲更可讓玩家穿 Roberto Cavalli、Balmain 及 Karl Lagerfeld 的服裝,其遊戲從2014年的銷售金額至今超過2.4億美元。

Photo courtesy of The Fabricant
Photo courtesy of The Fabricant
Photo courtesy of The Fabricant
Photo courtesy of The Fabricant
Photo courtesy of The Fabricant
Photo courtesy of The Fabricant
Photo courtesy of The Fabricant
Photo courtesy of The Fabricant
1 / 4

這也意味着時裝產業在數碼市場的機會及發展潛力,製造成衣過程從設計、紙樣、選料、編織布料、剪裁、縫紉都需要花費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而 Zara 則將整個生產線製造時間縮短為一個月超額完成,可見一件百元衣服是在不符合成本及時間效益下生產,便宜的背後賠上了廉價勞工、環境污染、品質差劣等代價。而數碼時裝的出現便是有效地解決所有實際問題,香港零售龍頭I.T. 則在2018 年一度與 The Fabricant 合作推出數碼時裝,當時製作了15件虛擬時裝,變花費5人團隊三個星期的時間完成,當中更包括超時工作的時間。可見虛擬時裝能徹底地改善時裝帶來裝飾性的浪費問題。與此同時,也不禁讓人反思,倘若虛擬實境、人工智能凌駕於人類之上,甚至養成不可缺少的依賴或沉迷。究竟是為了滿足大眾 OOTD 的需求而創作出無限穿搭方案,還是改變 OOTD 這種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