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於任何曾經在巴黎度過大量時間的人來說,Netflix新劇《Emily in Paris》中的造型必然是其中最令人尷尬的觸發點。在法國生活的三年時間裡,我從未在巴黎街頭目睹過像Emily這樣的風格混搭,更不用說法國的辦公室了(巴黎時裝周是唯一的例外)。事實上,我在工作前的例行公事中,經常會提到「出門前,照照鏡子,脫掉一件東西」這句經得起考驗的諺語,如果沒有其他原因的話,也是為了避免同事們的議論。Emily從不脫掉任何東西。相反,她的配飾層層疊疊,讓我們的眼睛在屏幕上飛快地轉來轉去,吸收她的造型片段(貝雷帽!手套!白色的Go-Go靴子!),卻從未了解過全貌。我腦海中唯一流露的就是:我希望我能聽到一些法國人對這些造型的評論。於是我聯繫了幾個巴黎人,想听聽他們的看法。

「哼……過敏?流行病?」巴黎創意機構Pictoresq的聯合創始人Stéphanie Delpon誇讚道,然後又減少了諷刺,轉而進行更客觀的分析。 「簡單地說,Emily不是我的風格。我不喜歡的不是她穿的物品本身。而是她的積累——粉色的foulard、粉色和紫色的帽子、捲曲的頭髮、圖案和層層疊疊的艷麗色彩。」她補充說,她很樂意採用構成Emily衣櫥的一些單品,比如她收藏的色彩鮮豔的Chanel手袋(估計是由Darren Star製作團隊的其他所有主角的秘密信託基金資助的)。然而,像大多數巴黎人一樣,她會把它們作為原本簡約的服裝中的關鍵一環來穿,而不是作為萬花筒式的大拼圖的一部分。 「法式風格就是要創造出呼吸的空間,開闢出空曠的區域,讓美感和個性自然散發出來。」

法國《Grazia》主編Mathilde Carton很快指出,無論從時尚還是實用的角度來看,Emily的服裝都讓人感覺與現實脫節。「從時尚的角度來看,它們太過亮麗、太過艷麗、太過卡通,而且不夠百搭,無法在白天穿戴。」她說。她指出,Emily每天大搖大擺穿的高跟鞋在巴黎這樣的步行城市裡,缺乏任何一種功能性和實用性,交通擁堵讓人整天奔波在Métro大堂裡。

有人懷疑Emily的服裝是否故意變味,以突出她與巴黎同行的區別。Carton說:「她的衣櫥絕對與環境脫節,完全像她的性格一樣,不在乎合不合群。」Emily的穿衣剋星似乎是她鄰居的女友Camille,她自然清新的造型深受大家喜愛。「從她的細條紋黑色西裝外套到藝術館裡的銀色連衣裙,再到波點連衣裙配Dr.Martens,再到她開著紅色敞篷車去郊外的路上的Anna Karina氣質——造型師對她的設計真的很棒。」巴黎記者Stéphanie Chermont認為。

除了Emily的老闆Sylvie(因其性感的衣著、戲劇性的配飾和過於霸道的人設而受到批評),其他巴黎人物的衣著被認為或多或少是合格的。更多的批評則是針對法國人的形象。 「對我來說,這是這個系列的致命的弱點,」Delpon說,他堅持認為該劇經常讓法國人顯得愚蠢、無知,甚至是種族歧視。 (「花店那場戲,真的嗎?」) 「法國人的肖像根本不准確,太過漫畫化。它導致的結果是,有時讓人覺得可笑和痛苦。」

對他們來說,有一點似乎是真實的,那就是對近年來風雲變幻的時尚和奢侈品行業的描述。「這個節目以一定的準確度描繪了行業內虛無縹緲的Instagrammeuses和仍然依賴神秘感和社會等級制度來源的傳統媒體之間的緊張關係。」Carton說。 Delpon自己經營著一家奢侈品創意公司,她承認某些場景感覺相當準確。 「我也曾在會議上發現自己和Emily爭論的案子一樣。與男性精英主義者對抗,他們將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客戶身上,通過他們性別歧視的男性目光看待一切,並製作出數百萬元的活動,而女性根本無法與之相關。」

如果是這樣,那麼Emily在工作或風格上,對自己所信奉的東西的豪爽和執著,是否值得欽佩呢?這裡,眾說紛紜。Carton說:「在法國,你不會到了一個新的地方,連這裡的工作方式都沒有分析就自信滿滿地批評一切。」他還說,巴黎人需要時間向新的人敞開心扉,尤其是那些不懂他們禮儀的人。 」這太傲慢了,太個人主義了。你不能在我們精美的利摩日瓷器店里當牛做馬,指望我們欣賞你。」

還有人讚揚Emily在無休止的批評聲中仍然堅持不懈。「Emily挺身而出,不顧困難,堅持走下去,這非常酷。」Chermont說,大多數巴黎人往往比較孤僻、害羞,缺乏這種自信。 「她將自己的想法和願望貫徹到底。」

 

「我看重並尊重美國人的精神、衝勁、運動、大膽、熱情。」Delpon說,當她覺得自己沉浸在法國人的憂鬱中時,她總能發現自己在時刻回到「內心的Emily」(在邁阿密工作的一次旅居中創造的)。「你知道嗎?它感覺很好!它給我的能量更多。它給我的能量比我的巴黎人版本要強大得多!」

最終,這裡的啟示似乎是,引導你內心的Emily可能畢竟不是一個壞主意,至少在態度方面。穿得像她……好吧,那是另一回事。

原文源於美國V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