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女裝鞋,大家下意識總會第一時間想起高跟鞋,但其實高跟鞋亦是由男裝演變而來的。早在羅馬時期,鞋履開始普及時就是身分的象徵。去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鞋履設計一直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其中的例子如以西班牙和義大利為主的地方,男女開始流行在室內穿起帶有粗跟的 mules 和厚底鞋(鬆糕鞋)。到了16世紀中期的王政復辟時期查理二世重登王位時命人打造了一雙紅色跟的高跟鞋,為高跟鞋在權利的表彰上鋪下基石。隨著歷史推進,1920 年代開始時裝走向現代化,裙的長度開始縮短不再繁瑣而層疊亦減少,女裝的腳部因而暴露出來,鞋履設計順勢成為焦點。知名鞋匠如 Salvatore Ferragamo 、Roger Vivier 開始改寫鞋履的歷史。

Portrait of Charles II of England (1630-1685), in the robes of the Order of the Garter. Private Collection. (Photo by 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Portrait of Charles II of England (1630-1685), in the robes of the Order of the Garter. Private Collection. (Photo by 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女性主義亦隨著工業革命尾聲,在19世紀初開始得到關注。而在女性主義發展的初期,女性在職場上職位較高,往往就會穿鞋跟比較高的鞋。直到現在,女性主義已經發展了將近兩個世紀,在Maria Chiuri 帶領的 Dior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teeViktor & Rolf 在2019春季高級訂製展的tulle裙子上印有諷刺的字句,我們這個年代可以說是更加開放和具包容性。由 Athleisure 開始,當代時裝偏向悠閒風,運動鞋配西褲這個例子除了代表著階級主義意識形態的改變外,其實還在老爺鞋等的例子上顯示出性別模糊、男女平等、中性化等的社會現象。其實除了老爺鞋之外,還有一眾我們常穿的鞋亦是由男裝鞋演變而來的。有些款式直接還是男裝鞋的樣子,只是更為修身;有些則是透過不同鞋匠大師,在男裝鞋慢慢演變而來。

瑪莉珍鞋 (Mary Jane)

除了高跟鞋,還有一對更深蒂固的女裝鞋也是由男裝演變而來,就是瑪莉珍鞋款(Mary Jane)—— 是一雙圓頭且在腳背有一條或更多綁帶的鞋,亦會被稱作娃娃鞋。經典程度令其演變成各色各樣的款式,有平底、高跟、中跟、粗跟等款式,綁帶、顏色和用料亦有不少變化。名字的由來是19年代初期 Richard Outcault 的漫畫《Buster Brown》裡面的穿著這雙鞋的女孩 Mary Jan。漫畫中的男孩 Buster Brown其實也穿著這對鞋,而他也不是唯一一個穿Mary Jane 的男生,眾多英國皇帝在個人像的畫中也是穿了這對鞋,而Mary Jane 更是小男孩以前的校服或教會服飾。受60到80年代喜歡的 Mary Jane ,還代表著90年代的流行文化(pop culture),由哥德風到龐克風再到復古風,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

男裝鞋穿在女人身上更顯霸氣和率性。而說到中性打扮,不得不提以下這款傳統男性氣概重卻成為女生都能駕馭的鞋履:

Dunhill Double Monk Shoe

Dunhill Double Monk Shoe

孟克釦皮鞋 (Monk Strap Shoes)

作為經典的、帶有時尚感的男款皮鞋,孟克鞋有一塊大的橫向寬帶跨過腳背,並加上了銀釦,大致分為兩種:單釦(single-Buckle Monk Strap)和雙釦 (Double-Buckle Monk Strap),其他演變還有三釦、交叉釦等。早在15世紀,孟克鞋就出現在意大利修道士所,相對多保護和舒適的孟克鞋就替代了修道士原本穿的涼鞋。去到二戰期間,孟克鞋更成為了美國空軍的指定鞋款。到了現在,不難發現孟克鞋還出了不少女裝款。大致的設計沒有改變,只是更為修長。女生穿上它也是立刻帥氣起來,是搭配西裝褲,白底運動鞋、高跟鞋的另一選擇。

其實由瑪莉珍鞋到孟克鞋,可以看到前者代表著現代人的多元變化,後者則反映出現今女性享受到更大的自由。所謂女性主義,從鞋履出發換個角度了解,其實本質只是追隨著自己的內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