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owering Discoveries
作為 20 世紀以來最偉大時裝設計師之一的 Karl Lagerfeld,過去以先鋒的創意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亦是展現擁抱多樣性文化特色與思維的表表者。Karl Lagerfeld 在德國漢堡(Hamburg)出世,13歲到巴黎學畫,後來受到設計師 Pierre Balmain 青睞,隔年便到 Balmain 擔任助理,開展老佛爺在時裝界的傳奇一生。不同於當下的 Diversity 文化,Karl Lagerfeld 曾經在訪問時說過:「在設計 Chanel 時,我處在法國的靈魂;設計 Fendi 時,我便享受一段意大利的靈魂。」他的成功是能夠遊走藝術與商業的平衡,功妙地善用本身品牌的歷史價值與文化,透過自身的天馬行空創意與知識內涵經過一輪的翻新,締造一個又一個的經典設計。換句話說,他不像現在的年輕時裝設計師如何盼望宣揚自己出身地的文化,反之他盡可能將不同文化的特色淋漓盡致呈現起來。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他在2017年於自己家鄉 Hamburg 舉辦 Chanel Métiers d’ Art 時裝展,以航海與水手文化為主題,出現大量雙排釦海軍大衣或帽子,並以 Elbphilharmonie 音樂廳作為場址。當時的 Karl Lagerfeld 打趣道:「我首先是個漢堡人,而後才是德國人,這場大展上不會有一丁點跟我童年相關的元素。」確實,不像 Coco Chanel 女士擅長以自身的經歷化成經典設計,Karl Lagerfeld 則鍾情於在一個地方或是一件事上獲得靈感;猶如老師在創意寫作課堂上提供一個考題,讓學生自由發揮,這讓他在時裝產業縱橫半世紀,如他曾經所言:「時尚是不斷的意見交流。過去的成就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當下對時尚發展做出的貢獻。不斷的挑戰也是這份職業吸引我的地方。」Karl Lagerfeld 對不同地方文化的愛,是無休無止,甚至可以賦予更多的靈魂。
INSPIRING JOURNEYS
至於另一位傳奇時裝設計師 Yves Saint Laurent,生前則喜歡周遊列國,從不同國家與城市文化激發想像,尋找創作靈感。去年參觀日本國立新美術館與 Musée Yves Saint Laurent 合辦的特展《Across the Style 》,當中展出 110 件高級訂制時裝,結合配飾、設計手稿和照片,並透過12個章節全面回顧這位法國時裝設計師的職業生涯。讓筆者難忘的,除了是展覽大量講及聖羅蘭先生與日本過去的緊密關係,更有不同章節剖析不同地方如中國、非洲、俄羅斯,讓他締造不同系列的設計主題,彷彿體會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理。至於充滿文藝精緻又具有歐洲遺風的摩洛哥,則成為 Yves Saint Laurent 一生最愛的地方。
當他與他的同性伴侶 Pierre Berge 首次踏足馬拉喀什(Marrakesh)後,對於這片充滿五彩斑斕氣質的城市所吸引,他曾說過:「Marrakesh 讓我學會色彩,在 Marrakesh 之前,世界都是黑色的。」他們當年發現 Jardin Majorelle 花園在原本的主人逝世後被閒置荒廢,決心「置地」並且定期居住,據說後來的高級訂製都是在此進行設計工作,又如1989年的春夏系列出現的絲綢羅緞的葛刺繡斗篷,如斯春意盎然,很多人形容它是 Marrakesh 花園的「倒影」。對於 Yves Saint Laurent 大師來說,摩洛哥是他的第二個家,2008 年逝世後長眠於這座色彩充沛的迷人之境,YSL 博物館則位於同一條 “Rue Yves St Laurent” 街道上,還陳列其一生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50件作品。我們常說旅行的意義,在 Yves Saint Laurent 身上,不難看得出一種對獨特文化而衍生的「一見鍾情」,這段「情」讓他的創作更為多姿多采。
Uplifting Voyages
喜歡從旅行獲得靈感的,還有 Christian Louboutin。出生於法國巴黎12區的他,可說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法國人。但 Christian Louboutin 自小便發現自己的皮膚異常比其他家人深色,後來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埃及人,他才了解到自己為何從小就迷上埃及和法老文化,更展開對旅行的無窮想像,「我自小已透過幻想環遊世界,經常翻閱旅遊雜誌,想像自己揹着背包展開漫長的旅程,預訂虛構的酒店和火車票,認識世界各地的人,並學習陌生的語言。擴闊眼界, 以及探索和認識世界。」Louboutin 曾在自己品牌的官方新聞稿這樣說。有別於上文所提及的 Yves Saint Laurent,Louboutin 小時候已經專注於探索不同地方的歷史文化,藉此找尋歸屬感;12 歲離家出走,16 歲被學校開除。經常逃離巴黎,去埃及旅行,還去印度花上一年時間旅行,每個地方都讓他感到好奇,認識世界是他最大的興趣,創作則是用來反映自己吸收不同文化的成果。
在「四處闖蕩」之後,這位骨子裏極為叛逆的設計師卻對葡萄牙情有獨鍾,「葡萄牙是我會選擇進行春夏系列設計工作的目的地之一。熱情的陽光,人們慵懶的生活態度,國際化的文化氛圍,這些都是我靈感的來源。」早在 1990 年代,Christian Louboutin 在 Lisbon、Comporta 等葡萄牙渡假聖地購入很多住宅,還喜歡每一年從 Alentejo 的小型刺繡工坊 Algarve 竹籃編織工作室學習工藝,還表示特別欣賞這些對色彩和紋理擁有極致感知能力的手工工匠。葡萄牙的陽光海灘讓 Christian Louboutin 為之迷戀,更在當地南部 Melides 開設 Vermelho Melides 酒店,當中的 “Vermelho” 在意大利文有着「紅色」的意思,正是象徵他標誌性的紅底高跟鞋。根據英國版《VOGUE》所說,Louboutin 有天在葡萄牙出了車禍,從當地一家醫院開車回家的路上,才發現 Melides 的風景如畫,結果深深愛上這個地方。Vermelho Melides 酒店收藏了意大利藝術家 Giuseppe Ducrot 手工雕刻作品、希臘藝術家 Konstantin Kakanias 壁畫作品與傳統葡萄牙瓷磚,還有 Klove Studio 打造的奢華壁燈,一切都是將 Christian Louboutin 的美學融入這間酒店之中。設計師大概如此,他們喜歡打開自己心窗,試圖開放性將不同地方的人與事轉化成自己的創作養份;不過像情侶配對一樣,總不能每一次都能擦出火花,而 Christian Louboutin 與葡萄牙可謂是渾然天成的 perfect match,詮釋真正的可遇不可求。
Positive experiences
執筆至此,不禁想起以先鋒聞名於世的 Pierre Cardin,他在法國康城海灣購入的「泡泡宮殿」(Bubble Palace)完美地演繹了他有多愛科幻和未來主義的文化,更加豪氣地說過:「我其他的房產無一不是用錢堆出來的,但 Bubble Palace 不一樣,在這裏你能看見我的性格,我的生活和我所有的愛。」回顧 Pierre Cardin 的生平,1922 年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在 14 歲時因為路過法國公園旁的一家裁縫店,而被櫥窗中的設計服飾深深吸引,隨即向店家毛遂自薦進入店內從事裁縫學徒,自此展開時裝設計的生涯。他特別喜歡不同地方的建築文化,造就他的設計線條特別新穎破格。Pierre Cardin 在 1954 年成功設計出時裝歷史上重要的設計:Bubble Dress,其下襬臃腫、上半身簡約和整體形狀怪異的裙子,讓他在當時紅透半邊天;後來的家具系列中更進一步表達他對圓弧形狀的熱愛。另外,Pierre 同樣留意亞洲文化,他可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位以西方時尚注入亞洲市場的第一人,更親自在日本東京推廣自己品牌,當地的次文化對他帶來極大的影響。但要數到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是他買下由匈牙利奇幻建築師 Antti Lovag 所設計的 Palais Bulles,具未來科幻感的設計讓他愛不釋手,更多次在這裏舉行個人品牌的時裝展;Pierre Cardin 的設計與這個奇幻建築物同樣自由奔放,因而成為他在創作上專屬的小天地,更成為其 comfort zone。
然而,在流行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年代,大家對傳達重視積極平權、保障多元族群等觀念特別認真看待;導致過往部分時裝設計師的作品被批評是「文化取樣」(Cultural Sampling)或是「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單純借用異國文化實踐自己的設計題材,像 Yves Saint Laurent 和 John Galliano 的 Dio r時期亦曾經一度成為時尚迷探討的議題,全因前者的《Chinese Collection》,還是後者以《蝴蝶夫人》為主題的高訂系列,同樣以東方文化為創作靈感。在種種聲音之下,時尚學者 Osman Ahmed 卻表達自己的個人想法:「挪用能成為積極的力量,創造文化間交流、為創作人提供風多可用的表達詞彙。」對於上述的一眾時尚大師來說,他們顯然沒有刻意為時裝設計而刻意添加異國文化的想像,反而透過親歷其境的方式塑造經典,利用一針一線表達對該文化的真摯熱愛,甚至與當地生活連繫在一起,可謂是人與地的完美聯乘。
Editor
Simon AuCredit
Photo courtesy of Saint Laurent, Christian Louboutin, Vermelho Melides and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