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帶出人類正面對不確定的時刻,

Boan1942展出藝術家Sungsil Ryu意味深長的作品,探索人工天堂的概念。藝術裝置《Psychedelic Nature》以將人類及大自然連繫起來的世俗迷信及虛構故事為題。Hapjungjigu展出畫家Jun Hyerim的作品,她以立體畫布闡釋作品《Arcadia》的概念。「Arcadia」一詞在韓語中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意思,既解作「世外桃源」,亦有「天方夜譚」之意。Post Territory Ujeongguk展出藝術家Kang Woohyeok創作的《Lunar Real Estate》,將置業安居這個在首爾及周邊地區屬於急切需要的奢望投射到月亮上。藝術家利用外太空的幻想國度,探索真實與虛擬、可能與不可能、擁有與夢寐以求之間的矛盾關係。
photo courtesy of Gucci
《No Space, Just A Place》策展人Myriam Ben Salah以支持變革的美學理念見稱,在展覽中反映Alessa
藝術空間自古都是地下場所,佔據地舖、閣樓、

Audio Visual Pavilion將《AVP Route》項目過去的作品共冶一爐,透過時間及空間質疑移動及變動的概念。同場亦展出藝術家Sunho Park的作品,審視工藝品、回憶及消失的空間,探究地理資訊和它們如何透過地圖以奇異的形式具體地呈現。d/p以身軀為題,身體既是無法被排拒的空間,亦是我們永遠逃脫不了的永恆之地。d/p透過紀錄排舞導師Yunjung Lee的《Tongue Gymnastics》行為藝術作品,將焦點投放於身體的律動,尤其是舌頭,將舌頭當作屬於感知與連繫的地方及環境。新興藝術空間OF將自己定義為不同城市生存模式的縮影,而並非觀賞藝術的地方。三個各具特色的房間呈現不同的私隱程度,激發不同層次的焦點,藉此反思家庭生活及內外空間分隔的概念。
photo courtesy of Gucci
《No Space, Just A Place》多個獨立藝術空間獲邀於樓高三層的大林美術館 (Daelim Museum) 展出,包括Audio Visual Pavilion、Boan1942、d/p、Hapjungj
最後,White Noise的項目《Secret of Longevity》深入探究如何透過合作和不斷建立短暫的關係,改造藝術家的身份。例如藝術家組織Dans ta chambre與藝術家Joohye Moon以屏幕內外之間的真實空間及虛擬空間的互動為主題,攜手創作藝術裝置。
策展人請來多位當地及海外藝術家以不久的將來或奇幻神話為題,設計並展出沉浸式裝置藝術,以增
加對話交流,令討論氣氛更為熱烈,包括Meriem Bennani、Olivia Erlanger、Cécile B. Evans、Kang Seung Lee及Martine Syms。他們透過玩味方式質疑標準主流論述的狹窄觀點,與Gucci兼容並蓄的獨特當代思維不謀而合。他們的作品以錯位、生物科技、同性運動及文化混雜為題,探索故事敘述及虛構故事的潛能,以帶出解放「他者屬性」的故事。

Audio Visual Pavilion將《AVP Route》項目過去的作品共冶一爐,透過時間及空間質疑移動及變動的概念。同場亦展出藝術家Sunho Park的作品,審視工藝品、回憶及消失的空間,探究地理資訊和它們如何透過地圖以奇異的形式具體地呈現。d/p以身軀為題,身體既是無法被排拒的空間,亦是我們永遠逃脫不了的永恆之地。d/p透過紀錄排舞導師Yunjung Lee的《Tongue Gymnastics》行為藝術作品,將焦點投放於身體的律動,尤其是舌頭,將舌頭當作屬於感知與連繫的地方及環境。新興藝術空間OF將自己定義為不同城市生存模式的縮影,而並非觀賞藝術的地方。三個各具特色的房間呈現不同的私隱程度,激發不同層次的焦點,藉此反思家庭生活及內外空間分隔的概念。
photo courtesy of Gucci

Kang Seung Lee的牆紙藝術裝置《Covers (QueerArch)》以QueerArch展覽的藏品為主題,呈現同體社群的另類觀點,以及他們在過去40年來於南韓的歷史,向一段段曾受主流歷史排斥的個人敘事致敬。
photo courtesy of Gucci

Martine Syms的錄像藝術裝置《Notes on Gesture》思考動作、肢體語言及實質語言作為文化產物,以表現身份的概念,暗指身份由人工建構而成,開啟另類身份的可能性。
photo courtesy of Gucci

Meriem Bennani呈獻《Party on the Caps》(2018至2019年) 錄像裝置,直擊位於大西洋中央的CAPS小島上,被拘禁的虛擬「非法」跨境難民及移民的生活。Bennani構思出未來非法移民所面對的嶄新錯位體制 (肉體上及精神上),締造只存在於地理上的目的地、公民身份、年齡及性別規範之間的新社區。
photo courtesy of Gucci

Olivia Erlanger的超現實作品《Ida, Ida, Ida!》將博物館空間轉化為洗衣店。這個專門為等候和消磨時間而設的空間恍如一個面目模糊的「非地點」,那裡流傳著人魚傳說,呼應這性別成形前的虛構生物,帶出流動性、混雜及性別規範的議題。
photo courtesy of Gucci
《No Space, Just A Place》<< 點擊觀看虛擬展覽
Editor
Daniel CheungCredit
photo courtesy of Guc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