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界對心形的追求可謂全力以赴!這一象徵在時裝展上隨處可見,設計師們利用它來點綴裙裝和配飾,並以各種形式和印花進行演繹。在其 2023 年秋冬系列中,Chanel 將一件黑色背心以縫製的心形圖案賦予了 grunge 風格,而 Marine Serre 則巧妙地將心形融入設計中;Casablanca 則用五種顏色的心形設計了一件胸衣,Alaïa 也將其轉化為一款熱銷手袋。這一符號在 Bode、Etro 和 Rabanne 的時裝秀上也隱約可見。然而,最閃亮的當屬 Jeremy Scott。他以色彩繽紛和顛覆性的風格而聞名,在 2023 年春夏系列中,心形符號無處不在,甚至推出了極具趣味性的充氣版本。在騷後,他向《VOGUE》透露選擇心形作為系列主題的原因:「有時我們感覺快要淹沒。我相信你們也有同感,但無論發生甚麼,我們都必須為快樂留出空間,不是嗎?越是黑暗,我的創作就越要輕盈。」同樣,Ami 品牌創始人 Alexandre Mattiussi 也表示:「今年心形的形狀確實激發了設計師們的靈感,似乎在這個並不太美好的時期,我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彼此相愛’。」
關於心形符號的所有知識,這是當下時尚界的流行圖案
心形符號最具代表性的再詮釋來自 Yves Saint Laurent。這位設計師曾說:「沒有心的優雅,就沒有優雅。」這句座右銘伴隨着他在 2008 年去世前的四十年職業生涯。這位傳奇設計師將心形變成了他可辨識的標誌,甚至在他自己設計的神秘賀卡上書寫著“Love”。他與這一象徵的愛情故事始於 1962 年,當他在巴黎的 30 bis rue Spontini 展示他的首個系列,令觀眾驚嘆不已。就在那次展覽中,他要求珠寶設計師 Roger Scemama 製作一枚不對稱的心形胸針,鑲嵌著閃耀的寶石,並用來點綴一件高級定制服裝。儘管他通常不會保留珠寶作為下一季的系列,Yves Saint Laurent 卻選擇保留這枚心形,並將其別在他心愛的模特如 Amalia Vairelli 和 Laetitia Casta 的服裝上,她多次穿着這位設計師的婚紗。這一配飾一直伴隨着 Yves Saint Laurent 的系列,直至他在 2002 年的最後一場時裝騷。
「儘管這位設計師的心形是最具標誌性的之一,」歷史學家兼 Palais Galliera 高級定制與當代創作部門負責人 Alexandre Samson 表示,「對這一符號的熱愛並不新鮮。早在 30 和 40 年代,心形圖案就已經在現代時尚中出現,尤其是心形領口的裙裝。Lauren Bacall 和 Rita Hayworth 當時穿著的包臀裙便是明證。」在時尚界,心形的形狀並非源自解剖學,而是來自植物。最初,這一曲線源自古希臘的常春藤葉,常與葡萄藤交織,經常在當時的花瓶和陶器上繪製。常春藤直接呼應了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徵着長久和不滅的愛。「在時尚中,這首先是一個基督教符號,象徵着聖母的熱情之心,」Alexandre Samson 說。「它在中世紀是愛情的象徵,但到了 18 世紀,其意義則演變為浪漫和優雅,並被 Yves Saint Laurent、Elsa Schiaparelli,以及 Madame Grès 的創作所運用。」
要等到 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心形才真正迎來其黃金時代。此時,設計師們開始玩味這一圓潤的圖案,將其變為終極渴望的對象:Dolce & Gabbana 以宗教風格為靈感,將心形冠以荊棘,並與十字架結合。90 年代,Thierry Mugler 和 Versace 創造了旨在襯托超模曲線的心形領口裙裝。當時掌舵 Gucci 的 Alessandro Michele 則將心形包裹在紅黑色的蛇中,創造出真正的標誌,而 Rei Kawakubo 則在 2002 年的 Comme des Garçons Play 系列中,成功將她那雙眼睛威脅的心形打造成極具辨識度的流行符號。幾年後,Alexandre Mattiussi 也將心形打造成自己的標識:「我選擇心形,因為它是戰爭的神經。我將其視為帶着愛、激情、善意和溫柔引導我們的事物。它具有凝聚的力量,無論文化根源或信仰如何,大家都能理解!」在韓國和日本,心形手勢——將拇指和食指交叉,象徵愛與親密,深受年輕人和 K-Pop 粉絲的喜愛。
這一普遍性無疑與流行文化息息相關:2000 年代互聯網和手機的出現極大影響了這一符號的使用。隨著時間推移,心形 emoji 現已演變出數十種形狀和顏色,充斥着我們的對話。這一趨勢與喜歡的「獨裁」有關,而這種情況在三十年前並不存在,心形已成為一種更像是認可而非情感的手勢。如今,心形圖案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象徵,它無處不在,頻繁出現在 Instagram、Twitter 和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上。如今,心形已經偏離了其最初的象徵意義,變得更像是一種象徵輕鬆與快樂的護身符。整天在社交媒體和約會應用上發送 emoji,似乎使得愛變得膚淺,關係變得複雜。最終,這些過多的心形是否讓我們無法真正說出「我愛你」?
原文轉載自法國版《VOGUE》
Editor
Alexandre Ma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