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美國知名作家 Joan Didion 一直合作的出版商 Knopf 發布了其離世消息。Joan Didion 因帕金遜症引發併發症在家中逝世,享年 87歲。而消息一傳出,大眾紛紛悼念着這位當代最優秀的作家、記者兼時尚偶像。讓《Vogue》回顧她的傳奇一生:
她是前美國版《Vogue》專題編輯、「新新聞主義」風格先驅
Joan Didion 出生自加州沙加緬度,自 5 歲便開始寫作,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就讀英語文學期間贏得了《Vogue》舉辦的徵文比賽,當時她沒有選擇了 1000美元稿費或者旅行巴黎兩週的獎品——她選擇了並在畢業後搬到紐約,展開在美國版《Vogue》的實習之旅。
在《Vogue》任職的7年間,Joan Didion 晉升為專題編輯,以充滿文學性的寫作風格、勇於用主觀、敘事性的方式報導新聞的方式,發展成別具一幟的「新新聞主義」(New Journalismm)風格。
We forget all too soon the things we thought we could never forget. (我們太快忘記那些我們以為永遠不會忘記的事情。)
Joan Didion, 《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
創作形式多元,曾出版 5 本小說、13 本散文集及為 6 部電影撰寫劇本
在 1958年,Joan Didion 認識當時美國時代雜誌(TIME)的作家 John Gregory Dunne,兩人在1964年結婚,並辭去了紐約的工作遷居洛杉磯,展開小說、劇本寫作等多元創作之路。除了為美國一眾知名雜誌自由撰稿,更替荷里活撰寫劇本,當中參與的電影《A Star is Born》更在1976年獲 3 項奧斯卡獎。
而她的文學著名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包括她第一本散文集《向伯利恆跋涉》(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我從何而來》(Where I Was From)、《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等。她更憑《奇想之年》在 2005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書中講述了她對丈夫過世後一年的悲痛。
而在正當《奇想之年》出版前,她的女兒也病逝, Joan Didion 再寫下了回憶錄《藍色之夜》(Blue Nights),紀錄了對女兒的回憶與悼念,並作為對支離破碎的重新整理和思考。在今年初,她出版了她生前最後一本散文《Let Me Tell You What I Mean》。
There is no real way to deal with everything we lose. (並沒有甚麼真實的方法去面對我們所失去的一切)
Joan Didian,《Where I Was From》
她是一代的時尚 Icon、曾為 Gap、 Céline 擔任模特兒
年輕時的 Joan Didion ,除了因憑著鋒芒畢露的筆觸出名,她的舉手投足亦散發著知性、桀驁不馴的作家氣質,除了成為了不少攝影師爭相拍攝的對象,早在 1989 年,她便已為 GAP 擔任代言人。
事實上,自 1950年代開始,Joan Didion 已是簡約風格的先鋒。在簡約美學仍未在大眾流行的 50 年代,她經常以純色T-shirt、高腰牛仔褲、針織衫以及剪裁利落的連衣裙示人——當然她經常手執一根香煙亦成為她形象的一大標記。
在 2015年,當時己 80 之齡的 Joan Didion 更獲時任創意總監 Phoebe Philo 邀請出鏡擔任 Céline 廣告模特兒,她那散發的睿智孤傲的氣質、其簡約率性的穿衣美學仍舊被推崇。
Style is character. (風格即本人。)
Joan Didion
Editor
Kyle Tang